在教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时,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突破书本内容的局限性,有效实现“图形与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吸引学生的眼球,确保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落实学习目标。“图形与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声、像、图、文等有机结合,有效实现对图形进行割、补、拼的发展变化过程,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有一道练习“为什么井盖是圆的呢?你能用圆的知识解释吗?”学生空间观念很薄弱,很难理解井盖为什么一定是圆的,我利用视频图像的方式,让学生观看高速旋转的轮子,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设置问题:“为什么井盖一定要是圆的?”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通过视频播放,显示当盖子变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时,盖子很容易掉下来,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形的井盖不容易掉下去。结合视频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图形与几何”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巧妙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而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就可把抽象的“图形与几何”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解决教师难以讲明,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有效地实现精讲。
例如,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运用传统教具很难讲清楚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并且花时间较多。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等分2份,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移动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2。抽象的图形具体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图形与几何”化静为动
传统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以口头表达交流为主,挂图为辅,学生感到单调、枯燥。“图形与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可以变静为动,发散学生思维。
例如,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实践操作,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方法,教师用多媒体展台展示了学生的不同思路,再让学生观察动态课件中呈现的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方法:量一量、折一折、剪拼、拼组等。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对比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其他同学的思维方法,从而获得新的方法,形成新的认识,新的经验,达到拓宽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目的。同时利用媒体帮助学生解决了在操作中产生的误差,感受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儿童进行操作活动,是符合儿童思维的认识过程的,即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二)》这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动画片播放生活中美丽的图案,直观演示其特征,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图案哪些是些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圆、正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半圆等图形,动手折一折,找一找,填一填,学生发现对折后有些图形重合,有些图形不重合。小组交流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有几条对称轴?多媒体呈现概念: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学生明白了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多媒体幻灯片再次动态演示各个图形对折、重合几次,有几条对称轴,这样学生将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内容。
总言之,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言,“图形与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能够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在关系的理解,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系茂名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研究项目“‘图形与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课题号:mjy202107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