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论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 要】一个人的性格与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位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家庭;家庭教育;家庭问题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也是最长久甚至终生的导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孩子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为了确切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2018年5月至6月于任教学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二年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其中男生135人、女生90人,男女比例为3:2。这些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学习经历相似,对于本次探究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严峻的独生子女溺爱问题

现代社会,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史无前例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老祖宗没有给我们这代人留下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以前,都是多子多福的概念。例如:过去的社会,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经常为一件事“争抢”。孩子们之间“抢着”吃饭,已司空见惯。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竞争”意识。现在的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事事让着孩子,连喂饭都是家长追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喂。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没有与孩子“抢”东西的伙伴,孩子缺少竞争对象。

2.二胎对“家庭教育”的冲击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 开放单独家庭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二胎”的到来对原本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极大的影响。

根据调查发现,62%的家长表示,因为二胎的到来,对大孩的关心度降低,57%的家长表示对大孩的要求增多。因为二胎的到来,家长精力有限,对于已经稍微长大一点的大孩会要求更严,希望大孩能独立自主起来,好让家长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照顾二孩。但事实上,如果家长对于大孩要求过严,容易产生“揠苗助长”的负面效应,使大孩产生抵触反抗的心理,有碍于他们形成极为重要的约束力和依从关系。

3.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调查,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45%。55%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代理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有的未成年人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4.家庭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孩子学习

通过对本校个别班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10%的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项调查,完全同意的家长仅占5%,有32%的家长完全持反对态度。在家庭教育中,有26%的家长主要是辅导孩子学习,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许多家长表示,现在即使培养孩子某项技能和特长也是为了能让孩子在将来的升学中比别的孩子有优势。

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培养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5.儿童教育中父亲参与程度低

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传统观念的父亲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60%的母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有15%的家庭家教任务由祖父母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25%。很多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是态度简单粗暴,缺少耐心。

父亲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双方都参与家庭教育,父母行为方式互补,孩子能从父母双方身上吸取优点,有利于孩子完善的人格的形成。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对儿童性格的培养也不利。儿童在通过模仿进行性格学习阶段,由于缺少了父亲的影响,会导致男孩子言谈举止像女孩子,胆小柔弱,缺少男子气。

6.父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

有机构做过问卷调查,有“家长列举自己读过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书”这项内容,只有5%的家长读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25%的家长读过《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刘亦婷》;23%的家长在这一项中列出的是《唐诗三百首》《育儿家典》一类书籍;17%的家长的教育知识是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获得的;25%的家长在这项调查中留下空白。

由此可见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处于盲从状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这样的家教才能成功。

7.儿童消费过高

调查发现,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家长都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入的35%以上,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50%。父母们在孩子们身上花钱不吝惜。有些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奢求。

太高的儿童消费不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更使儿童从小不懂得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吃不得一点苦,容易使他们养成唯我独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1.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通俗的说,就是要“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性格的养成则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然而,这样朴素的道理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以升学为旨归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误差。于是乎,学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文化课成绩轻品质培养的不良倾向。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每个孩子之间天资有高低,成绩有好坏,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形成了过度的焦虑。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价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能优化社会风气与生活情趣,能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

真心的呼吁,所有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的沟通,让孩子的性格饱满、健康、友爱,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纯真。

2.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3.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培养孩子的才能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好嗓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善于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辨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的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4.家庭要对过滤不良社会信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

5.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面对新世纪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形势,不定期的举办了家长学习班, 注重从实际出发,从时代出发,从个体出发,让家长学习家庭教育这一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知识,以最短的时间缩小家长与孩子在观念、情感和行为层次的发展上的差异, 了解今天孩子心理的变化,努力提高家长知识素养,更新家教观念,引导家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孩子一起成长;

(2)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3)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4)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成长;

(5)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潜能;

让家长和我们一起关注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这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正面影响,如果家长注重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引导、鼓励,培养孩子做人、做事、成材、成长,这对引导青少年顺利、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强盛是扎根在家庭这一基础之上的。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

家长教育孩子还应严爱结合,要求统一。不要溺爱孩子,要严格对待孩子。当然严格不是简单的限制、命令,更不是严厉、专制、打骂、体罚,严格中包含着说理、引导和启发,严格要求应与尊重、信任、关心、热爱孩子相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要让“理”制约“情”并成为情的基础,教其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才。

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寓理于情,情理结合,在亲子感情的伴随下进行品德教育,教他学会做人,把其培养成人。

【参考文献】

[1]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玛利娃.《家庭关系与子女教育》[M].新华出版社,1982.

[3]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玉霞)

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 蔡超然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