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不能将高效的管理模式加入其中,就难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果,导致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影响。所以,在后期工作中,应当在不同方面、不同的部门中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后勤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不管采取哪种运作模式,学校都要加大对后勤工作的重视,后勤工作负责学校视觉方面的颜面工程。学校要通过颜面工程的美化激发师生的内在驱动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创新实践
引言
后勤管理工作在我国的教育管理中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人才的使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在后勤管理方面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从实际出发,推动后勤管理工作的市场化、现代化改革,提高学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完善后勤服务,为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夯实基础。后勤部门也要发挥主体责任意识,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最佳的后勤运作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再贯穿权变原则,才能为后勤服务纵深改革中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一、后勤管理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水平不高
学校后勤管理涉及内容较多,要切实满足新时期师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除了要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将这些内容有效连接起来以外,还要准确把握后勤管理细节内容,通过紧抓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后勤服务热线、探索在线沟通服务模式等工作内容,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但是联系实际发现,学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比较低,需要联系实际进行优化完善。
(二)后勤服务有待升级
新时期下,学校师生对学校后勤服务也提出崭新要求,特别是在可视化建设、便捷维修、能源监管等方面,现有后勤管理模式还无法满足这些需求,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智能化技术,后勤管理系统平台进行建立并完善,在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水平的同时,开展后勤服务优化创新工作。
二、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一)革新后勤管理观念
新时期环境下,教育改革中高素质人才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学校的后勤管理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人才作为着手点,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建设人才队伍,突破被动状态,不再处于被派遣的状态下等待工作,而是要积极地加入学校后勤工作的创新探索中来,提高对学校服务的意识和对学校的忠诚度。尤其是有些学校的后勤管理人员是通过相关机构采取长期派遣的方式参与到工作中的,缺少系统、专业化的素质培训,导致工作中专业能力不足。学校要强化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组建起一支专业型的后勤管理队伍,深化改革进程,在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员的责任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二)创新学校后勤管理模式
第一,高度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变化。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则有助于学校领导人或管理者及时发现后勤人员的不满情绪,并通过关系和帮助他们的方式,增强后勤人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主动参与到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中。第二,制定与后勤管理岗位相符的绩效考核机制。我们可以建立以完成工作的时间、效率和质量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后勤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给予一定的奖惩,在后勤部门形成一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激发后勤人员的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积极性。
(三)构建后勤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的后勤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确保学校后勤管理现代化建设顺利实施和展开的基础环节,建立起完善的后勤管理机制,是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学校有必要突破传统运行模式的约束,建立起健全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制约学校培养人才的因素突破,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将全面推进后勤实体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作为核心思路,强化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竞争力,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四)优化后勤信息系统建设
当前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在这过程中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后勤管理中的应用也受到广泛关注,学校也要积极更新思想观念,从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角度入手,对后勤管理工作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当前开展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信息短板问题,通过加强后勤信息系统建设,使之变成一个高效率和全覆盖的管理系统。具体实践中,还要紧紧围绕餐饮、设备、教室、修缮、能源、车辆等管理模块,对后勤信息进行集中整合,在减少信息死角的基础上,信息系统也会更加完善,进而为后期开展大数据分析、管理方案制订、任务贯彻落实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后勤工作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广、分工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各学校的后勤工作正朝着专业化、高标准迈进。对于学校而言,后勤的每项工作、每个岗位都是学校当中重要的一环,只有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保证素质教育更好地实现,同时也能为创建一所国内知名学校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参考文献:
[1]金朝晖.高校后勤服务监督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实施路径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0:75-76.
[2]蒋琛.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8):223-224.
[3]刘媛,张栋,罗薇,王璐.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9):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