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关系到每位学生一生的成长进步,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蔚斗小学将“强化课堂主阵地,聚焦增效提质”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内容和途径:规范课程建设,重点关注课程建设的过程性管理,阶段性考核,动态性评价;加强教学常规的过程化管理,特别在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考试辅导上多下功夫,将集中检查分散为阶段调研、行政调研、教研活动中,将监督与反馈同步进行。
【关键词】调研;管理;增效提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从“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作业考试辅导”“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四个方面提到了学校实施内容及途径。仑教〔2018〕1号文件提到:教育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关系到每位学生一生的成长进步,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所在。2019年8月北仑区教育系统半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强化课堂主阵地,聚焦增效提质”的目标。
2019年9月起,蔚斗小学将“强化课堂主阵地,聚焦增效提质”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内容和途径:规范课程建设,重点关注课程建设的过程性管理,阶段性考核,动态性评价;加强教学常规的过程化管理,特别在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考试辅导上多下功夫,将集中检查分散为阶段调研、行政调研、教研活动中,将监督与反馈同步进行。
一、以“调研”实施来检测教学管理的目标达成
(一)立足学校实际的实施途径
根据工作重点内容如何组织开展,如何检验“增效提质”目标的达成。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法、途径予以实施:
第一,开展“卷入式”的主题教研活动;
第二,教研组教学检查;
第三,行政一日“蹲班”调研周;
第四,“期末检测”与“过关联赛”相结合。
(二)多层面多形式的实践开展
1.“卷入式”的主题教研活动——过程调研
语文教研组针对部编教材的全年级使用,重点开展“解读新教材、学习新理念、打造新课堂”为主题的教材研读活动。学校校级领导全程参与研读活动,带领教师们认真研读新课标要求、学习学校统一下发的《小学语文问题化学习课堂实践手册》、《给语文教师的阅读建议》等学习材料;教研组长带领学科组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重难点,再由备课组结合年级教学内容进行组内研讨。数学教研组的“课例分析”则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成功案例,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备课组为活动单位,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在“以生发展为本”的目标下寻求最佳方案或途径。在互动交流活动中,参与教师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互学互促,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教研水平。“同课异构”则是学校搭建教学交流互通的平台,让参与教师挑战自己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既展现了教师个人风采和特质,更形成了多向思维的碰撞,集体智慧的凝聚,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教师都获益匪浅,促进了课堂驾驭能力的提升。
2.教研组教学检查——阶段调研
教研组教学检查作为阶段性的教学调研,每学期开展两次,期中和期末各一次。根据“蔚斗小教师教学好习惯”相关条例,通过备课组互检的方式,对教师的备课、批改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要点主要落实在:认真备课,设计板书,做好课件,书本中有重难点摘要;课前完成课后习题集有关配套资料练习;及时批改作业,有二次批改痕迹;做好课后反思,进行错题研究。两次阶段性检查均予以记录反馈,并纳入年级备课组考核评定。
3.行政“一日蹲班”调研周——动态调研
学校行政每月对一个年级组进行“一日蹲班”调研,调研的形式从原来的只关注课堂到全面关注一个班级一天的日常学习活动,包括学生的行为纪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老师的教学水平、作业批改、学生的辅导、培优补差等相关情况,调研后及时对各个教师进行反馈,对教师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要求改进后进行二次听课,确定教师是否改正教学问题,教导处并持续关注这些教师,切实促进增效提质。
“一日蹲班”调研是一个动态的调研,落实了“三观察”和“三检查”:观察教室、观察课堂、观察学生,检查作业、检查备课、检查落实。调研的关注点从“关注备课组和课堂中教师的实施”延伸至“关注年级组和课堂中的师生”。通过“蹲班”观察记录,以小见大,看到了课堂教学涉及到的多个方面,以利于今后调研的持续跟踪。
4.“期末检测”与“过关联赛”相结合——质量调研
如何开展学期质量追踪,学校除了“期末考试”的常态检测,还尝试结合“过关联赛”。每学期进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常态质量检查,对年级、学科、班级的教学质量进行汇总对比分析,对年级、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进行跟踪。但期末质量检测是一个终端型的质量调研,如何检测教学过程的阶段质量,通过阶段检测促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促进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进行教学调整、整改。2019年12月,学校尝试进行了“基础+拓展”的“过关联赛”的质量调研。由本校教师自己出试卷,制定标准,认真核实各项监测数据。这次调研既关注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及班级总体发展水平,也促进了优秀学生能力的提升,通过年级及班级的数据对比,使“培优补差”工作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二、以“调研”反馈来反思教学管理的改进思考
学校开展教学调研,一方面是检验教学工作中“增效提质”目标下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是通过校级行政、教研组、备课组等多层面参与下的多种调研形式,在深入调研中清晰地认识新情况、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此来推进今后阶段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一)教研工作要“精准”
调研的目的既是总结,更是发现,以问题的发现促发改变,实现“增效提质”。所以,学校的教研工作要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难点”“困惑”开展实施,从“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实施“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等研究要找准教研的“点”,教研工作要有规划、计划,每一次教研工作既要关注过程,又要体现实效,使教研工作真正为教师落实教学的“增效提质”工作服务。
(二)意识转变对优化教学方式的促进
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教师必须有“以生为本”和“与时俱进”的价值意识,只有如此,才会促发教师“自觉学习意识”“工作创新意识”,从而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备课把握重点难点、知识体系,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教学方式优化了,“增效提质”自然也就实现了。
(三)作业、评价“量”的把控和“质”的提升
作业的布置和评价的命题是真正考查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在调研中会发现这样一些问题:在作业布置中出现了机械性和重复性的作业,教师不能理性地把控作业布置的量;在作业批改中,学生的做和教师的改、评没有同步进行,导致作业的效率不高;作业设计的质量不高,因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不均衡导致作业设计质量存在明显差距;有较大一部分教师缺乏对命题的研究,“拿来主义”养成了教师对“已有”“现成”的依赖性,削弱了教师自主命题的能力,导致命题死板,不注重创新。基于此,一方面学校要整体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作业量以及作业布置的不同形式;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培养学科骨干的基础上,还要培养每一个年级备课组的业务骨干,创建有质量的作业库,包括基础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弹性作业和跨学科的整合作业,统一实施高质量的作业资源创建和分享,使整个学科的作业质量得以整体提升。当然,依靠培养少数业务骨干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结合学校教师各学科队伍整体层面的提升,学校应该搭建、创设各种平台,要将“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项目也纳入教师基本功培训,使之也成为一项常态化的教师基本功训练,可以通过培训、竞赛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整体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
[2]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仑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