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写作通常是大多数高中生首先抱怨的——学习过程痛苦而耗时,结果效率低下。同样,写作教学也是困扰英语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缺乏互动意识,语法错误反复出现。似乎当学生开始用英语写作时,他们的思维就停止了,所以他们的写作大多不是用一堆词汇来表达思想,而是一段一段地机械书写。因此,既能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发生,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模式,是所有英语教师一直在寻找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介绍一种模型合作写作课,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和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重复的写作过程和同行评议的功能,考察其在高中英语写作课中的实用性。
协作写作课可以被描述为小组写作课。也就是说,老师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至少包括两个学生,他们将相互合作完成一篇作文。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被许多研究者研究和陈述。然而,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合作写作有利于“培养反思思维,增强对受众的认识和理解(Kenneth Bruffee, 1993)”。一般认为“思维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它们不是独立的过程;相反,它们是紧密相连的(Brookfield, 1987)”。对于人类来说,学习如何思考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生活中的大量时间都花在思考上。只有我们有有效的思维,我们才能提高自己。高中生年龄在15到16岁之间,被认为是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最佳时间,通常从14岁开始,18岁时,批判性思维开始形成。因此,一个合格的高中教师,教学生如何思考是第一件要做的事,而不是教知识。然而,不幸的是,由于班级规模和高考的压力,实际上做的是相反的。以高三的写作课为例,很多老师在上课前都会准备一份课案,包括某一主题的写作样本、有用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并在工作表的最后,针对同一主题做一到两个练习来练习。没有思考,只有机械的学习和死板的使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从写作课上获得成就。然而,在一个合作小组写作课,学生在小组工作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用他们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意见理解,这意味着合作写作的过程中,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重新思考(Storch,2011),这是完全反映思维的过程:
Tsui & Ng(2000) 指出“合作写作课的整个周期如下:头脑风暴、写初稿,同行的反馈,写第二稿,口头报告和同行口头回应,teacher-writer会议(包括口头和书面意见)第二稿,写第三稿,教师书面反馈第三稿,写第四稿草案(终稿) (Hui, 2006)”。这个周期与中国的英语写作课完全不同,在中国的英语写作课上,虽然大多数老师知道一篇写作至少要重写三次,然而,由于班级规模的限制,很多教师未能做到这一点。在这个循环中,一篇文章在课堂上被重写至少三次,这被认为是提高写作技能的最好方法。此外,它解决了收集写作作业的问题。
此外,同伴反馈在模型类中重复多次。根据《中国英语写作课堂的同伴反馈与教师反馈的比较研究》一书(杨淼, Richard Badger, 于珍,2006),“同伴反馈/复习被发现可以帮助中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写作和修改过程,培养对文本的主人感,对写作产生更积极的态度,增强读者意识,并促进他们的第二语言习得和口语流利度的发展。”在这些好处中,学生有感知、对写作和口语流利的积极态度尤其重要。但是,尽管协作写作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学习者的L2水平可能会影响LREs的数量和质量(Leeser, 2004)”。此外,“学生在相似和混合熟练程度的配对中形成的关系会产生差异(Watanabe&Swain, 2007)”。这两个缺点可能是由于词汇量的缺乏或英语水平的不同或性格的不同造成的。幸运的是,这些可以在高中的最后一年通过老师的努力得到改善,原因如下。首先,这堂课的时间对于合作写作课来说足够了(90分钟,而前两年是40分钟)。这意味着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和充分的小组讨论。另一个优点是,大多数词汇、句子结构或语法都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他们需要的是被提醒,而不是被教。此外,老师必须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生。这样可以确保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不同性格,明智地选择分组。
综上所述,尽管合作写作存在一些不足,但将其安排在英语写作课上还是值得花时间和精力的,因为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如何思考。与此同时,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使得批判性思维自然而然地发生,并增加了他们的积极参与,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重新)思考、(重新)分享、(重新)讨论和(重新)修改他们的想法或文章,学生们更像是一个“大师”,而不是“追随者”。此外,反复的写作,同伴的反馈和教师的反馈,有效地保证了语言学习和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除了这些优点外,还有一些值得老师注意的地方。首先,必须有足够的课堂时间(90分钟),以确保步骤可以完成。其次,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生活方式,以便为他们安排合适的话题进行。最后,学生的个性也应该被考虑,这将有利于一个更加科学的群体划分,避免学生的懒惰或不愿意参与等负面因素。
参考文献:
[1]Bruffee,K.协作学习:高等教育、相互依存和知识的权威[J].Baltimore,MD: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3.
[2]Leeser,M.J.学习者在合作对话中熟练掌握并注重形式[J].语言教学研究,2014(8):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