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哪些好的导课方式呢?
一、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教师可利用与新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谚语故事等进行导入。可以很快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在讲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有一天,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小男孩,在海边散步时,捡到一个漂流瓶,打开以后发现里面的纸条上写着‘我的遗嘱,请讲我的财产平分给捡到瓶子的幸运儿’,经过调查,人们惊讶的发现,这竟然是远在英国一个资本家写的遗嘱,那么这个漂流瓶是怎样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呢?”
故事导入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不要把故事放在演示文稿上,平淡的直接读出来。这样瞬间让故事的趣味性下降了很多。
2.故事提前背熟,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在上课的时候,自己讲出来。
3.故事不宜太长。故事太长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二)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不借用其他的材料,直接阐述新课的内容和教学程序等。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释题导入
解释题目的含义,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比如说在讲解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就可以这样导入:“什么是工业化?什么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区域的发展有何影响?”
2.交待本课的学习意义和目标导入
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强调本节课在本章,乃至这本书以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或者是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开始新课。比如说讲解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这样导入“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开篇和基础,是你们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铺垫知识,非常重要。”
直接导入法虽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但是,它过于枯燥、平淡、缺乏趣味性,教师尽量少用。
(三)利用图片影像等导入
图片和视频直观形象生动,利用视频和图片导入可以迅速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说:在讲解《宇宙中的地球》时,可以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宇宙中各种星系的视频,美丽的画面可以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实验导入法
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果生成的过程,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入方式:教师首先在量杯中装好100mm的水,然后说假设地球上的水有100份,淡水占了多少份?学生回答2.53%,教师把量杯中的水倒去大约96.5mm。但是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占了多少?大约是0.26%。教师有滴管,演示。可见,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之少,因此我们应该节约水资源。但是这么少的淡水为什么从人类诞生到现在没有用完呢?从而引入水循环。
(五)设疑导入
带有启发性的设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比如说讲解《热力环流》这一节时,看可以这样导入“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海边的度假村发生了一起命案。目前有两个嫌疑犯,张某和李某。通过警察下属的初步问话,案发当晚他们做了什么。得出以下口供:张某说:当晚我心情非常高兴,站在海边,面向大海,海风吹来,吹的我心旷神怡,我在哪里想了一晚上的心事。李某说“我当晚心情非常不好,望着大海想着心事,感觉风从背面吹来,真是阴风阵阵,凉风嗖嗖,我害怕极了,就回去睡觉了。”请同学们说出凶手可能是谁?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考、开启学生的思维,起着为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的作用,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那么地理课堂导入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导无定法
不要过于套用某种模式,不同的老师对同一课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即使是同一个老师对同一节也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不要拘泥于形式,而且听过别人的一节课,觉得导入不错,就生搬硬套一直使用。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入方式。
(二)课堂导入不宜过长
课堂导入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如果太长则显得冗长,而且还占用了新课的时间。因此,导入起到激发兴趣,联系新课的内容即可。
(三)不能只重视导入
导入是课堂的一个环节,教师不能只精心准备课堂的导入,而降低了对课堂其他环节的要求。
总之,课堂导入,就好比一首歌的前奏,要短小精炼,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导入方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较为恰当的导入方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的导入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