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文化与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激励教育理念”也逐渐深入到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教育理念”是一种能够充分鼓励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学习能力的教育模式。本文在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个性特点的现状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效渗透“激励教育理念”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激励教育理念”
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兴趣爱好,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激励教育,应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激励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人和成才,成就自己、服务社会。激励教育,通过激励、唤醒和鼓舞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效渗透“激励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有利于小学生良好的自我发展习惯的培养。
一、“激励教育理念”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激励教育理念”能够使小学班主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高教师对学生身心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对小学教师来说,必须对教育过程进行预先准备,作出高效的早期工作,从而真正提升实际教学效果。而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勤于观察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以及优势和缺点,对这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将学生个人的具体特点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份专属教学学习思路。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弘扬美德,培养他们勇敢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意识,还能够使其他学生在与其相处过程中受到激励,学习同学的美好品质,与同学共同进步,从而使得整个班级体处于一种良性竞争氛围中,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有人做过这样一项试验,在一次测验后,把学生分为成绩相等的四组,然后对第一组学生进行赞扬,对第二组进行批评,让第三组学生听着,而对第一、二两组的赞扬和批评时让第四组学生与前两组学生隔离,且对其成绩不加任何评价。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进步比第二组要快,而第二组则比第三、四组进步快,第四组进步最慢,这是因为,受到赞许的学生心情舒畅,发自内心的兴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批评则往往使学生注意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所以有所进步,而不作任何评价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好坏,故进步最慢,可见赞扬更易接受正确诱导。
此外,教师应该意识到激励是需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的,需要对学生平时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与了解,分析学生当前情绪态度。学生不单单需要鼓励以及奖励,同时还需要在正确场景下的适度批评。众所周知,奖励能够使学生看到自身的闪光点,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喜悦而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但是,在学生做错事的情况下,合理的批评更能够使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这反而会给学生非常大的鼓励,促进学生更快进步。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激励教育理念”的真正含义,不能过分“激励”,也不能不“激励”,否则会使这种先进教育理念失去其独特的光芒。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激励教育理念”的建议措施
(一)对优等生实施的“激励教育理念”
“激励教育理念”主张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及能力情况,针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激励措施,核心内容为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较为优秀的学生,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对其进行鼓励与表扬,在全班学生面前对其进行夸赞,并号召学生向这些学生看齐,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也可能会因为老师、家长频繁的夸赞而感到压力,或产生一种自负心理,这对学生的积极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而“激励教育理念”并不主张教师频繁对优秀学生进行夸赞奖励,而是应该在充分了解各自的个性特点并分析其优势与弱点的基础上,与优等生多交流,了解其真正需求,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正确的未来目标,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动力。
(二)对中等学生实施的“激励教育理念”
对“激励教育理念”来说,中等学生是教师重点关注对象。中等学生应该是一个班级中的中坚力量,数量也是班级最多的,也是班级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的进步与否关系到整个班级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及学习氛围,因此教师更应该重点关注中等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其学习动力以及情感需求,采取适宜的措施调动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因为关心少数优等生,而忽略了大部分中等学生。而是应该承认其是班级核心地位以及学校中坚力量,应该结合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可能在学习上他们并没有领先,但是教师可以关注他们其他的更突出的优势,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优势,发挥其最大价值,并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发掘他们宝贵的的闪光点,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对较差等学生实施的“激励教育理念”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小学班主任也不应该对其进行批评、贬低。“激励教育理念”主张教师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多多给予他们积极正向的评价与鼓励,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多向优秀的同学请教,鼓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对于一些个性调皮或者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以及学习上的辅导,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积极良好的表现,即便是小的进步也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学生可以从小的进步中受到鼓励,一步步建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最终成为合格的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成为学生生活上与学习上最好的启蒙老师。
如:我接手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张**,三天两头和同学打架,屡教不改。反复找该生谈心,才了解到在他心中自己就是差生,改不了也不用改,而他对待同学的方式就是平时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发现问题后,我一方面和孩子父母积极沟通,一方面积极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孩子热情、胆子大,我就让他做小小联络员,鼓励每天去找各科老师,帮助老师和同学传递各种信息;孩子力气大、精力旺盛,每次班级有需要时,就鼓励他去帮助个子小、力气小的同学……开始他还不好意思,但在不断的鼓励尝试下,他渐渐感受到被重视、被友爱。改变带来了自信,生活习惯上的改变也逐渐影响了他的学习,慢慢地他变得愿意学、乐于学了。虽然经历了整整一学年,时间很长,虽然偶尔他还是会和同学闹矛盾,成绩和别人比还有距离,但和他自己比,他已经进步太多。
结 语
现代化教育中的“激励教育理念”主张小学教师能够认真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能力,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承认一个班级中会同时存在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差等生。并且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奖励、批评。只有这样才不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在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元静.小学班主任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郑州市268所小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9,01:83-96.
[2]金颖.小学班主任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指导能力调查研究——基于北京市263名小学班主任的数据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9,09:64-69.
[3]周硕洁.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J].文学教育(下),2019,11:156-157.
[4]周原驰,张凡迪.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7:176-177.
[5]顾娟.小学班主任要如何做好班级文化建设[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