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取信息的途径包罗万象。对小学生而言,在多媒体的大环境中,他们的审美、兴趣、知识等与时俱进,更迭迅速。那么,在如此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美术课本改版的延迟性十分明显。本文就针对当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美术课本延迟性的情况,教师该如何应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兴趣做出阐述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信息时代;延迟性;美术课本
引 言
信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言传、注入式教育。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不同阶段的学生情况,融入PPT、视频、音乐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尽管如此,教师的美术教学还是需要依据中小学生的美术教学目标和美术教材来进行备课教学。但是我国的美术课标和教材的编著修改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存在延迟性,这就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学生的审美兴趣的变换形成矛盾。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来化解。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大脑生长发育完善,已经有自我认知和自我需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成熟”。随着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小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很广泛,如视频、网络、电影等。中小学生都有“赶潮流”的心理,网络上流传什么事件、什么网络用语他们都会去学习,就此影响了他们的审美和兴趣点。
(二)教材情况分析
中小学美术课堂所使用的教科书目前是2012年教育部审定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而如今已是2022年。在这十年里教师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美术课堂教学逐渐优化、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成熟走向低龄化、社会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这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十年前编写的教科书和参考材料是否有部分不再适用于当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更新是否存在延迟性?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现象
(一)义务教育教科书对学生的吸引力
东莞目前使用的是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岭南版。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根据教材内容配合三维目标来进行,还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性来分析,从而准备出更加贴合学生发展、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课件。
大部分学生家长已经在校外培训机构为学生选择了比较常见的美术课程,如漫画、素描、国画等。学生在学习了校外美术课程后,会在心理上对学校美术课产生对抗心理,认为学校学习的美术课程无聊、“小儿科”,认为自己已经学习了超越书本的知识而洋洋得意,对书本知识失去兴趣。
例如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年画》一课,年画在当代城市中小学生的认知里,只有过年的对联,甚至于连门神都只是出现在老家的门上。年画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陌生而遥远的,并且在学生潜意识中认为学习这些老古董的年画有什么意义呢?
(二)一线教师对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及时调整
在教授学生课本《年画》一课时,由于教科书和教材更新存在延迟性。如果遵从课本的三维目标来进行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果让学生创作一幅喜庆的年画,在题材、内容、造型等各方面,学生来都无法呈现出画面效果完整的作品。
对我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研究发现,有趣的插画和新颖的动画对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年画》一课的课堂导入部分采用多媒体工具播放电影《门神》小片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传统年画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融入具有对比的传统年画和现代元素的年画、具有年画元素的现代衍生品,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学习习惯不断优化,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能自主探索课外世界,从而把课内外知识贯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传统的元素可以运用到现代创作的审美中,传统遥远的年画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三、美术教育中的视觉文化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一书中写到:“视觉文化”即“图像文化”。“美术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两大类活动来完成。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视觉审美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美术创作效果。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学生知识面和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美术领域的手工、绘画、欣赏各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科书上的一些范作图片对学生来说过于简单粗糙,学生的能力完全可以创作出更好的的作品。由于教科书上范作的影响,一方面使得学生对美术知识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也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画面效果的呈现,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科书中《妈妈的好帮手》一课,书中提供的范作“智能清洁机器鸭”以动物为题材仿生智能清洁机是非常好的想法,能提示学生可以以动物为主题进行联想,从而举一反三:植物、生活产品也可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但是本范作的色彩搭配不够丰富、线条粗糙不严谨、装饰简单。四年级的学生用这个做参考,会导致学生创作的作品杂乱无章,画面效果单一不完整。四年级《漂亮的挂盘》、五年级《童眼看世界》等课的学生作品参考范作也同样出现过于粗糙和简单的问题。目前学生的审美和画面造型能力远远超出了范作的水平,这样的范作对学生的参考价值并不高。
以《妈妈的好帮手》一课为例,在教授此课时应当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科技,如采用信息技术播放生活中能见到的“自动冰淇淋机器人”“智能厨房大师”等具有现代科技元素的机器人吸引学生兴趣,增加头脑风暴来打开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参考的范画素材,尽量找一些线条流畅、构图饱满、有创意想法、画面完整的作品,能大大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要求和审美,学生的作品呈现会更加丰富完整。
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一)小学生特性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性。并且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身心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特性。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的课堂情况,这也是教学中的局限性。全班五十多位学生,难免出现有学生故意影响其他学生学习、违反课堂纪律等突发情况。
(二)课堂教学过程
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来编写制定,修订时间距今已有十年之久。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课题在操作上非常局限,五年级第三单元《美丽的荷塘》《快乐的黑天鹅》《千姿百态的树》都是造型表现课,以水墨来表现物体。一方面水墨材料只用三课时,大部分学生准备不充分。另一方面水墨材料在课堂上需水、需墨,在学生狭小的课桌上经常发生倾洒的现象并引起课堂纪律骚乱,不利于课堂教学。
针对这样的课程,通常教师在备课时会修改成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关于水墨画的概念和技法等相关知识,并欣赏我国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使学生对水墨画有基本的认识。而关于表现方面,学生可根据课堂学习知识回家自行尝试水墨画的表现,或者就用手上现有的美术工具进行基本的造型表现,如折纸等。
结 语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遵循美术教育目的前提下,依据当下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情况。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科书,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题。这是针对当下义务教育教科书存在延迟性的必要处理手段,也是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的充分体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方面能力提升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谢雱.中学美术教材教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3]钱初熹.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