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语文教材中“资料袋”的使用与反思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我们要巧学活用教材中“资料袋”的内容,把它用于导入课文;用于理解课文时释疑解惑;用于拓展提升,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资料袋;释疑解惑;补充;拓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编排了一个栏目叫“资料袋”,它是对相关课文内容的补充与拓展的素材。对于这些资料该怎样使用呢?肯定每个老师的做法有所不同。为了便于对今后工作的指导,在此,我专门对“资料袋”这一版块在教学中的得失进行一次梳理及小结。

一、巧学活用

如何做到巧学活用,用好“资料袋”这一资源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于导入课文

“资料袋”的内容是紧扣文章主题的,如果老师能根据课文特点,合理使用它来导入新课,往往能引人入胜。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时,我是这样利用“资料袋”导入课文的:首先,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个“风”字,让学生扩词比赛。所扩的词中就有“风筝”一词。我马上引导到:“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把风筝称作什么吗?”孩子们都说不知道。

我因势利导:“请大家读一读41页‘资料袋’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学生们读了以后都能说出风筝早期的名字——“木鸢”,还知道了山东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都。

我又说:“其实,在二年级我们就学过一首古诗,里面就告诉了我们风筝叫纸鸢,谁还记得?”片刻思考后,有位学生举手说出《村居》这首古诗。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学过的呀!紧接着,我引入文章主题:“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一下一群爱放风筝的小伙伴的快乐和忧伤。”

本节课我以“资料袋”的内容为“敲门砖”,自然、流畅地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理解课文时用于释疑解惑

“资料袋”的内容往往是对文中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如果我们能合理使用它,就能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玩出了名堂》一课中,出现了“微生物”一词,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编者在课后安排了介绍微生物的“资料袋”。这个词是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出现的,当理解阅读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质疑。我预设的结果出现了:有学生提出“什么是微生物”的问题。我趁机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有了“资料袋”的帮助,他们认识了什么是“微生物”,突破了难点,理解课文就变得容易多了。接着,我对课文内容作了更进一步的讲解,鼓励同学们要多看课外书,才会学到更多知识。

在学习另一篇课文《观潮》时,同学们都被钱塘江大潮的气势所折服,忽然,有一个同学提问:“其它江都有潮,为什么钱塘江的潮却被称为天下奇观?”我让同学们阅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他们认识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涨潮时,水面越来越窄,后浪推前浪,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他们心中疑惑得以解开,豁然开朗,不但为钱塘江大潮所折服,更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赞叹不已。

这几节课,我们借助“资料袋”,突破文章的难点,释疑解惑,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三)用于拓展提升

“资料袋”同样具有对相关课文内容进行补充与拓展的作用。教师应当利用好“资料袋”,让同学们深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其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拓展知识面。

1.让学生深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奇怪的大石头》和《我不能失信》分别是记叙李四光和宋庆龄儿时的事迹,赞扬他们优秀品质的文章。其课后有关于主人公的资料介绍。对这一类的资料,我是在课文结束后,抛出“你们知道他(她)长大以后有哪些了不起的贡献吗?”一类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增加学生对伟人的了解,升华对主人公的感情,然后再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效果非常好。

《一面五星红旗》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非常饥饿、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仍然爱护国旗,不肯用国旗来交换食物,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为什么主人公如此爱护国旗呢?学生在阅读了有关介绍国旗的“资料袋”后就知道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是由千万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每个公民都应尊重、爱护国旗。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内心世界,深入地理解课文,由衷地表现出对主人公爱国情怀的钦佩。

这几节课上,我通过利用“资料袋”的内容,突破了文章中的难点,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深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2.激发学生课后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

教师可以借助“资料袋”中介绍的有趣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

通过对四年级上册二十三课《卡罗纳》的学习,同学们受到了一次关心同学、关爱身边人的教育,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一个故事。我亮出课后的“资料袋”:“同学们,《卡罗纳》这篇文章是出自《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老师、父母等平凡的人,这书写出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浓厚而真挚的爱,是一本很值得大家读的书。”当天下午,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同学已经从图书馆借来了这部书,如饥似渴地看起来。啊,是“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后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

在学习科普文章《蜜蜂》《太阳》《月球之谜》时,学生对相关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他们知道蜜蜂可以认路,知道太阳、月球的神奇。幻想着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宇航员,来认识大自然,来探索宇宙的秘密。趁学生仍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荡漾,我引导学生学习文中“资料袋”的内容,使他们认识到“太阳黑子”,知道月球上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知道月球表面是凸凹凸不平的,认识到蜜蜂跳“圆舞”“摆尾舞”的不同含义。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大自然秘密的兴趣。

课后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科普小读物,让他们来读,他们还嫌不够,还去图书馆找《昆虫记》《百科全书》等书来看,使得他们对太阳、地球、大自然的认识更多了。爱科学、爱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后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同学们在老师的倡议、指导下,多读课外书,多做资料的搜集、整理,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资料袋”。

二、审时度势

使用“资料袋”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但使用的时机要恰当,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否则效果不大,甚至适得其反。

在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孔子拜师》一文的后面,有关于孔子的资料介绍,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学到第二自然段,孔子自称“学生孔丘”时,向学生发问:“为什么课文前面一直写的是‘孔子’,这里又称‘学生孔丘’呢?”学生当然回答不上来,然后我让学生读课后的“资料袋”来解开这个疑团。本想事半功倍,但是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事后探明究竟,原因是我使用“资料袋”时,没把握好时机,因为“资料袋”中关于孔子的资料比较长,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减弱了,影响了教学效果。

我总结到:如果把这些资料用在课文之前才是比较合理的,既能增加学生对孔子的了解,为学文释疑奠定基础,还能加强对孔子的尊敬和崇拜,学起课文也会更加认真。

在《给予树》一文中,提到了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课文也是围绕着这一节日发生的一件事而写的。中国孩子对这一节日了解不多。而课后给出了有关这方面知识的“资料袋”,该什么时候亮出这一“资料袋”呢?我吸取上次的教训,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就要求他们阅读“资料袋”的内容。学生了解了“圣诞节”,当学习起课文来,自然觉得故事理所当然,不会怀疑其真实性。

什么时候亮出“资料袋”?是课前预习,整体感知?或是在课堂上用于释疑解惑,突破难点?还是在课后开拓知识,激发阅读热情呢?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审时度势。

古语云:教无定法。使用“资料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来,让我们来好好利用这小小“资料袋”吧!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