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世界观视域下通用技术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解与思考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通用技术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技术学习领域学科,着力通过核心素养来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本文从世界观培养的角度,通过在动荡变革期的技术发展背景下,以通用技术学科教育实践为媒介发挥学科独特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实践性技术世界观的形成,让学生形成技术的眼光观察世界、技术的思维思考世界、技术的语言对话世界、技术的手段改造世界、技术的设计创造新世界的技术世界观,培养具备基本技术素养的人,以适应未来职业变化,降低社会焦虑。

[关键词]世界观;通用技术;育人价值

一、引言

作为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重要支柱学科,通用技术着力通过五大核心素养来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当学科教师不可避免经历了重新适应和游离、沉淀和反思、探索与实践等一系列过程后,初步具备学科的认同感,也会思考学科的育人价值的挖掘和实践,从而证明自身价值。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也是一种高层次心理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动荡变革期的技术发展

近年来,我国多次提出,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天的国际形势进入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已是人们共识,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同样,技术的发展,也面临激烈竞争变革,新旧技术交替演变,形成动荡,技术的变革会带来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变革。和铸铁技术替代青铜器技术、内燃机取代蒸汽机一样,电动汽车给汽车产业带来生存方式的彻底变革,如今这种改变的力量来自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基因科技等,技术的节点一旦突破,也会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的变革。北大光华院长刘俏认为,很有可能,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的开端。

李希贵老师认为:人类文明是教育和技术的赛跑。当教育奔跑的速度能赶上或者超过技术的时候,人们在学校学的知识、技能可以应对技术带来的社会进步时,人们就比较平和从容,整个社会氛围就会比较祥和淡定。技术迅猛发展,其重大突破带来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也带来重大挑战。这种变化使得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经过什么样的教育来才能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心中没有底时,就导致社会焦虑的产生。

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旧岗位不断消失,新岗位不断涌现,岗位不断变化,未来从业者可能不再终身从事同一职业。这种变化给当前教育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重大挑战,迫使教育必须作出重大变革,必须完善和落实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技术教育体系,培养具备技术核心素养的人,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职业,降低人们因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焦虑。

三、世界观视域下的技术教育

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世界观是按照从生活世界中来、到生活世界中去的根本原则,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更新、优化而来。教育实践作为世界观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实践路径,对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技术及技术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交互的重要工具和活动,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同样,技术教育以其实践性,同样成为学生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支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新生到成熟的过程,通用技术课程也不例外,当前国内不同区域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些学校在高考导向的指挥下,没有开好甚至开出这门课程,既压缩了通用技术教师的生存空间,也难以让学科教师形成良好的学科价值认同,更毋论落实学科育人价值了。针对这种现象,罗星凯教授建议:主动撤向边缘,追寻教育本质。

追寻教育本质,先要认清教育本质。根据辞海,教育本质即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远起作用的特性。首先教育是人的活动,其次是培养人的活动。回到教育的基本哲学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党的十九大教育方针明确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培养对象,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培养路径。

从教育的本质看通用技术学科教育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未来发展、终身学习、美好生活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所必需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有理念、会设计、能动手、善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提出,也决定了通用技术学科并非仅仅是关注技术的学科,其育人价值的追求,是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从学科教育的角度,充分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使命,也是责任;从技术教育的角度引领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以技术的实践性为媒介促进学生实践性世界观的形成,既是目标,也是路径。

四、技术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

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高度概括了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结合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以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技术世界观的形成,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一)技术的眼光观察世界

用技术的眼光观察世界,观是感知,察是体悟、明辨。技术意识,其内涵就是提高学生对技术现象及技术问题的感知与体悟。德鲁克曾说,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技术飞速发展且无处不在,但人们的技术认识却越来越遥远,技术的专业深度和技术的普遍应用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人类的自由被越来越发达的技术所限制的悖论。越来越多的生活被技术所控制和主宰,这些技术越来越复杂,而普通公众却对这些主宰我们生活的技术知道得越来越少。

第一是我们在技术的应用和技术的认知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比如二维码应用普遍,无论是生活中的支付领域,还是公民的健康监测、个人信息等方面,都在应用这种技术,但一个二维码所代表的含义,普通人难以明确了解其内容,由此带来的使用二维码的信息泄露或者财产风险,也无法预知,体现出技术应用与技术认知之间的矛盾。

第二是了解和掌握知识的渠道和途径上的自由与限制的矛盾。当前我们了解信息的途径非常多,也能了解到大量的信息,然而,受到大数据下的智能化分类技术的定向推送,如浏览了一下某类新闻,就不断推送类似的广告和同类新闻,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向和类型,受到了技术的限制,你了解到的信息,只是商家或者技术想让你了解到的,体现出信息自由与信息受限之间的悖论。

为应对这样的时代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在一个科学技术日益深入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世界里,教育不仅应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方面,而且还应在使人类掌握和利用这些知识的行为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教育应该承担作为方法的科学技术与作为人类生活和行动目的的价值观之间建立平衡的任务。技术教育不仅仅是要提高对技术世界的认知,更需要培养以技术理性的眼光看待自我、他人和世界。这种眼光,不仅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看待问题的方式。既有将复杂问题一维化,追求目标导向的简化过程,也有将简单问题多维化、关注过程、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升维过程。技术教育也会让学生在使用技术的同时,多一个技术理性的眼光观察技术世界。

(二)技术的思维思考世界

技术的思维是区别于科学思维,以工程思维为主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人类常用“快系统”即无意识地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使人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快系统”很容易上当,按照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慢系统”是有意识地调动脑力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基于人类大脑的资源最省效应,“慢系统”很懒惰,常走捷径,直接采纳“快系统”的直觉型判断结果导致出错。工程思维是一种面对真实问题时,根据现有技术条件,组合现有资源,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筹划性思维,属于“慢系统”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直指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技术的思维一般来说具有三个特性,首先是现实依赖性,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根据现实条件、现有资源、现实环境来考虑问题的解决可能性;其次是可实现性,根据个体的认知,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实现、是否值得去实现,做出可行性分析和判断;第三是最优路径依赖,对符合现实可以实现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比较权衡,选择个体认知下的最优解决方案。

以教学中开展的一次项目式学习为例,驱动性问题“夏天快递员头盔改造,给快递小哥带来凉快”提出后,有些同学提出的解决方案为:夏天禁止送快递、将城市道路改造为封闭式、全部使用机器人送快递等方案,显然在现实性、可行性和最优化上,就体现出技术思维的缺乏。

学生需要在不断的现实问题解决实践中,才能不断培养和提升技术思维,以技术思维来考虑问题。为了弥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不断提升的时候,过于依赖自动的快思维进行判断,技术教育着重培养以筹划权衡为主的工程思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慢思维,提高学生基于现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技术的语言对话世界

佐藤学认为,学习就是在不断的与自我、他人、世界的对话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技术的语言,与自我、他人和世界展开对话,准确清晰地表达自我,与他人开展交流活动,与世界对话。体现在核心素养中,就是个体能否准确使用技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技术的创意和意见,使用技术的语言与内在自我和外在世界对话的图样表达能力。

西方科学家在进行实践和研究的时候,都会将实践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形成工程日志,这对于西方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不断传承是有着重要作用的。而中国古代也有很多领先世界的发明,因为没有详细的记录,很多都失传了,这就是没有形成正确的技术语言记录过程资料带来的后果。历史上著名的电话发明人贝尔在与格雷的电话专利之争中,就是凭借自己的研究工作日志,得以在长达十多年的官司中胜诉。

(四)技术的手段改造世界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过程体现技术活动,通常也会产生有形的成果。技术的手段改造世界的能力通常就体现在技术活动之中,这种根据意念、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和优化的技术手段,称为物化能力。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常采用“做中学”和“学中做”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材料的选择与测试、工具的选择与使用、工艺的设计与制作等方面来操作、经历和体验技术的方法、技术工具的使用、技术产品的制作、技术成果的评价等技术手段。比如在木工活动中,学生通过将木材加工制作成一个小板凳的过程,不仅学习了简单木工工具的使用,还在这个过程中体悟在人的主观能动性驱动下改造外在物质世界的过程,形成实践导向的世界观。

(五)技术的设计创造新世界

布莱恩在《技术的本质》中提出,设计就是选择,从现有技术的集合中,通过技术的构思,寻找适宜的技术,组成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创造出技术的新世界。

通用技术通过让学生了解并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运用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等策略,提高用多种方案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根据设计要求和制约条件制定设计方案,并通过性价比分析、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等,不断改进设计方案,形成创新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形成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度,学会发现和挖掘用户需求;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和条件;根据设计要求和制约条件,运用设计方法和常用的创新技法,提出各种可能的构思方案;运用试验、评估等方法,不断对多种方案进行权衡、优化和改进,综合考虑功能、成本等多种因素,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

以上创新设计核心素养内涵,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希望学生发展的,不仅仅是技术角度的创新设计,不仅仅是工程师或者设计师独有的思维方式,而是现代公民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在面临现实问题时,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充分检索,寻找合适的资源,形成适合的问题解决方案,从而突破困境,创造新的环境和资源,这种构思的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五、结语

今天,现代技术已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到幻灯片,到“电脑+投影”,到“互动大屏”,到“大小屏+大数据”,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课堂教学的起点。现在的孩子,信息获取渠道更多,使用的技术也更丰富。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在新起点下,让学生在变化中去获得技术变化中的核心技术素养,形成系统的动态的全面的技术世界观,以适应未来的变化。

当然,技术教育只是教育的要素,而不是全部。我们也要避免“唯技术、轻人文”的功利主义导向,既要重视学科的工具性,也要注重在“五育并举”理念下的人文性,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热爱祖国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世界观,成为适应未来发展的有用人才。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实践研究》(DCA190327);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共享课堂”下的翻转教学构建通用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研究》(202214944);南沙区《基于问题导向的通用技术“翻转课堂”教学的模式探究》(NSKYZ202105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践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J].重庆社会科学,2008(08):28-34.DOI:10.19631/j.cnki.css.2008.08.006.

[2]李政涛.深度开发与转化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3):55-61+101.DOI:10.19877/j.cnki.kcjcjf.2019.03.009.

[3]陈向阳.学科核心素养:重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新图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3):6-9.

[4]李小丰.以案例教学构建通用技术生态课堂的实践探索[J].考试周刊,2018,(31):1-2.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