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着重分析探讨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道德品质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主客体相适应的规律。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学院‘人文社科课题’2013年度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YSKYB1313 )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达2500多万,能否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系着高校的稳定、大学生白身的成长和国家人才的培养。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笔者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感总结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对于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在工作实践基础上,就其规律作些分析与探讨。
1 遵循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经过认识一情感一意志一信念一行为五个阶段。五个阶段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形成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基础。“认识”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情感”和“意志”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信念”是其形成的核心和主导,“行为”是习惯的自然持续。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规律。忽略任何一个阶段的培养,都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正常形成。而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在每个阶段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某些不足。
大学生由对思想道德内涵的认识转化为持续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情感”、“意志”、“信念”这三个阶段的培养。在以往的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常常是忽略了这三个阶段的培养工作。往往是向大学生传授了思想道德内容后,便要求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付诸于行动。尽管开展了许多各种类型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情感”、“意志”、“信念”的培养上多少收到了一点效果,但远远不够。当前大学生中不良现象的普遍出现,而且呈上升趋势,常常令我们花费了很大精力,开展了大量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们不解。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培养得不够。在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中没有真正认识到: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虽然离不开理论的传授,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的磨炼,没有真正树立起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培养的观念,没有认识到这三个阶段培养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具有必要条件及核心和主导的作用。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理论没有强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在付诸行动中,一遇到困难、挫折,便会对其产生困惑,甚至怀疑,在行为上便会消极,甚至将其丢弃脑后,我行我素,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2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项开放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教育者所施加的自觉影响;二是社会环境的自发影响。就教育者所施加的自觉影响而言,因为教育者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有差异,所以对他们所施加的影响也可能出现不协调、甚至对抗。就社会环境而言,社会环境是由多重环境因素构成的,不同的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必须协调和控制教育主体和教育环境的不同影响,即发挥积极能力的人,都具有主体性。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两者之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这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一方面,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必然要求创新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综合了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随着其它学科在相关理论知识上的重大突破,必然也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又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创新。只有方法上相应地创新了,创新的理论才能有效地灌输给群众。方法创新既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又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方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要遵循针对性、创造性、综合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出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特点。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相统一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规律。
3 服从主客体适应性规律
所谓主客体适应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主体要适应客体,即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加强教育能力培养,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心理上认同教育者;一是客体要适应主体,即受教育者要在了解、理解教育者的施教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内化为自觉的思想意识。对于教育来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绝对不是两个彼此无关的要素,,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达到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水平,并外化为良好的个体行为习惯。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他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依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和实际水平,营造一定的教育环境,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诱导与启发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感染与熏陶相结合等办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转化和提高。
但是,应该看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同时表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而,他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无教育者则无所谓的受教育者,无受教育者亦无所谓的教育者;另一方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差异和对立。这些差异和对立卞要表现在教育者所要施加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现状水平存在着差异性的矛盾;教育者的总体素质、教育能力有可能存在着不符合受教育者要求的矛盾。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问题,也有教育者自身修养水平的问题;既有教育者所施行的教育口标、教育内容不符合受教育者思想需求的问题,也有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对受教育者的冲击的问题;既有教育者所营造的教育环境,采取的教育途径、手段、方法的问题,也有受教育者思想实际状况和认知能力、水平的问题。
因此,要开展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化解这些矛盾,解决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立问题,促进施教过程中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增强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适应性。解决的主要途径主要是:第一,教育者要了解、理解、尊重和热爱受教育者,使教育实践活动有的放矢,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第二,教育者要“德高为师,身正川_范”,提高自我修养,以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能够接受教育者,思想上认可教育内容。第三,教育者要遵循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知情意行规律,循序渐进,使受教育者能够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逐步吸收、认同和内化。
参考文献
(1) 谢海均.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2) 张春香,万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综述[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3) 张社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分析与探讨[J]. 延安大学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