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当前残疾人阅读存在的问题及现状,以毕节图书馆为残疾人服务为例,阐述了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阅读的重要性是公共图书馆当前重要的责任。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无障碍设施;残疾人阅读
中国是全世界残疾人最多的国家,有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涉及2.6亿个家庭,残疾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将导致巨大的社会和心理负担,对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有重大影响。如何健全和改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加快无障碍建设,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进议程,为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历史机遇。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和保障残障人士基本文化权益,以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为契机,公共图书馆残疾读者服务逐步展开。在2006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国家图书馆也曾向全国图书馆界发出倡议:“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身体状况或社会地位的限制。”2009年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宣言》中阐明:“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标志着新时期的图书馆对于为残疾人营造公平、共享文化环境的认识和实践,加快残疾人文化建设,推动残疾人服务工作已发展到新的阶段。
我国图书馆无障碍服务起步较晚,1988年11月上海市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首次成立,是我国首批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馆。面向残疾人的阅读服务才刚刚起步,前景不容乐观。主要有两点原因:(1)残疾人行动不便,不方便出门到图书馆。(2)残疾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不愿意走出家门接受别人歧视的眼光。残疾读者中视障人士的阅读是全民阅读队伍中一个特殊的分支。视障者可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填补由于身体原因与社会产生的隔阂,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为视障读者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提供比明眼人更周到的服务,使视障读者能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并能与明眼人一样参与社会的公平竟争,取得成功。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级和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分别达47个和394个,但这些有限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一方面,可以看出,不仅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图书馆数量仍显不足,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即使是已有的阅览室,使用率也不高。地域分布状况直接决定了残疾读者生活水平不高、接受教育的条件有限,再加上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大部分残疾人缺乏获取阅读、增长知识的平台。另一方面,即使是现有图书馆,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残疾人的服务。有些图书馆只在特定的时间才向残障人士开放,且服务时间偏短,服务人员意识与技能欠缺,残疾人专门阅览空间建设欠规范化和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毕节试验区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268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苗等36个少数民族,人口124.33万,残疾人就达到了8.7万。毕节市图书馆作为试验区重要的文化传播中心,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残疾人提供了特殊需要的设施,有轮椅通道、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由于视障读者的特殊性,视障阅览室设在图书馆一楼,光线充足,设施齐全,有低矮的无棱角桌椅,方便残疾人走动;开放式书架集中放置了数百种图书、期刊,其中大部分为康复教材,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康复知识和信息,并提供有为肢残人士和老年人准备的轮椅,供盲人阅读的盲人点字印刷书籍,投资30多万元配置了盲文点显器、电子助视器(手持、台式两种)、一键式智能阅读器、盲用专业双面刻印机等无障碍的信息交流设备,盲人朋友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在网上阅读信息,共享“英特尔”信息资源,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方便和残疾人读者无障碍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帮助,视障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还到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专业的手语培训,以便更好的服务残疾人读者。在提供基本的信息,培养残疾人学习技能之外,还根据残疾人身体上的特点,主动提供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书籍,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残疾读者高兴地称这里是"自己的家"。
自2013年毕节市图书馆新馆开馆以来, 一直积极探索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有效途径,并建立健全各项服务举措。在周一的业务学习会议上,,组织广大馆员学习和领会有关国家为残疾人服务的方针政策,引导馆员忠实履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培养合格的专业人员,建成一支充满爱心和责任心的文化助残队伍,自觉把为残疾人服务的责任和意识转化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行动中去。(1)送书上门。高新技术改变残疾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我们根据残疾读者的需求,电话预约借书,免费送书上门,让残疾读者足不出户就如同置身于图书馆中。我们还调查统计了部分有一技之长的视障读者急需的书籍,如《黄帝内经》等有关医学、按摩的图书资料,准备刻录成有声光碟,送到他们手上。据统计,已累计给城区残疾读者送书上门达到上百次,接受服务的残疾读者近百人。(2)召开座谈会。每年的“图书宣传周”,根据残疾读者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召开读者座谈会,让大家坐在一起,互相介绍读过的好书,畅谈自己的想法,交流人生经历,也对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出宝贵意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彼此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增强了残疾读者的自信心,也促使图书馆为残疾读者服务工作走向完善。视障阅读的基础性要求尚未完全得到满足,部分视障者已有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座谈向我们提出了解决“音频资料中多音字识别”、“以触摸方式提供类似地图、图像等信息”、“更多的专业性书籍”、“盲文教材和参考书及时更新”等建议,体现出不少视障读者已不满足于休闲娱乐性的阅读,希望能阅读更新更好的专业性书籍,同时能有更高层次的阅读交流分享,提高自身素质。(3)图书馆依托资源优势,到残疾读者所在单位或学校开展活动,为残疾读者的阅读提供资源保障。2014年4月“世界读书日”,毕节市图书馆走进市特殊教育学校,为同学们送去了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类书籍近1000册。
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外,数字图书馆无疑是满足残疾人的图书馆阅读需求的理想方式,覆盖全国的残疾人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将结合为残疾人提供的资源和服务需求特点,不断拓展适应残疾人需求的个性化资源和服务,能够让“盲人”看见;让“聋人”听见;让“肢残人”走近,从而切实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例如“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是国内首个为视障群体服务的国家级网络图书馆,也是国内率先依据无障碍化国际标准建成的残障机构网站。据统计,有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从中受益,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在线阅览,享受国图的数字资源服务。残疾人可以与其他人正常交流,避免了面对面接触的不便,所以图书馆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消除障碍,实现无障碍阅读,从而丰富残疾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社会的辅助教育功能,发挥图书馆应有的职能.
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不仅是衡量图书馆服务工作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传播中心,承担着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职责,有责任利用有效的方式和渠道使残疾人平等的获取知识,通过图书馆服务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是满足残疾人知识需求,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逐年递增,各省市不断完善和改进服务方式,在有效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手段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在为残疾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知识、信息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无疑,这些活动、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残疾人阅读事业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与正常人群相比,残疾人在获取信息方面更依赖于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教育机构,作为社会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理应以服务残障人士为己任,关心和扶助他们,对他们实施知识援助,消除他们与常人之间的知识鸿沟,维护他们做人的尊严,让广大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富足,构筑时代发展中的残疾人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从基层残疾人文化建设做起。
参考文献
[1]林英,简论视障阅读的社会支持系统,残疾人研究,2014.2
[2]杨秀兰、代旭龙,贵阳市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机制探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6
[3]陈柳红,残疾人现状分析,临床合理用药,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