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教育部办厅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
一、非纸笔测评的必要性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评价多元化。传统的纸笔测试单一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无法满足课程标准要求。非纸笔测评的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很多要求都是高度重合的。非纸笔测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能力、品德、实践等方面出发,采用情景化、模块化、游园式、多学科的形式,通过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过程的观察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非纸笔测试评价任务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从单元整体角度出发设计非纸笔测评内容
比如,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测量》单元,设计了非纸笔测评任务,提供一个饼干条和一个装有若干大小的方块糖果、1把尺子的饼干盒。任务1:淘气想买这个饼干条,你觉得能装进饼干盒里吗?任务2:估一估,饼干盒有多长?任务3:用尺子、不同长度的糖果分别测量饼干条的长度,并记录在学习单上。任务4:为什么平时测量时,选择用尺子而不是糖果等物件去测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任务5:测量结束时,会让物品回位。这样的测评任务,既有对基础知识、能力的测评,也有对不同物体长度比较的测评,还有对估算意识和量感的考察,以及能否选择合适的工具展开测量并得出测量结果的评判。
(二)从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设计非纸笔测评内容
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熟知的事物,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实际经验进行学习活动。例如,北师大二上《测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学生需要认识 “1 厘米、1 米”有多长,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比一比1厘米、1米有多长,比如1厘米大约是食指的宽度,1米大约是学生双手拉开(不平举)的宽度,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1米,比如橡皮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高度大约是1米。教师借助的都是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长度单位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这个知识设计非纸笔测试评价,门高约2( ),课桌宽约70( ),重点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学生会利用生活中已知物品长度作为参照物,而估算未知物品的长度。
(三)从聚焦到有探索性的情境中去设计非纸笔测评内容
设计探索新情境让学生运用积累的数学经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
例如,北师大二上《除法》中,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操作活动:为了保卫家园,国王派出18只蜜蜂迎战大熊。小组合作帮助蜜蜂设计队形。 要求:(1)分工合作(2)队形整齐有序(使用乘法口诀)。道具:每个小组:1块白板,18个磁块。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去感受平均分,感受除法,甚至通过乘法口诀二九十八、三六十八,初步感受乘除法的互逆性。
(四)设计非纸笔测评内容讲究综合性
综合性包括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还有在解决数学问题、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解题方法等的全面综合。
例如:北师大二上期末素养测评时,可以设计购物体验——不找零钱活动: 现在每人都有50元,挑一种礼盒。可以买什么呢?分别付钱(不找零)。礼盒1:3个皮球,1个皮球9元;礼盒2:5个雪糕,1个5元;礼盒3:4根跳绳,,1根7元。这一活动,不仅考察学生乘法问题,还考察了元、角、分单元中的付钱知识,另外还积累了生活经验。
三、非纸笔测评的设计原则
(一)鼓励算法思维多样化,促进组内、组间间思维火花碰撞
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组织组内、组间交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比如北师大二上《乘法》有关9的乘法,可以设计非纸笔测评内容:你有哪些方法计算7×9,组员间互相分享你是怎么算的。有学生回答:通过7的口诀(七九六十三)可以知道结果是63;有学生会答:7×9就是9个7相加或者是7个9相加的和,可通过加法计算;也有学生会答:7×9是9个7相加,而7×6是6个7相加,7×9就是在7×6的基础上再加3个7(3×7);也有学生会答:7×10是7个10相加即70,7×9是7个9相加,7×9比7×10少7个1即比70少7。在这个测评任务中,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算法,各抒己见,思维火花得到了碰撞,学生在分享过程中,巩固了自己的算法的同时还拓展了其它算法,数学思维得到了提升。
(二)制定科学的、量化的评价标准
对学生个体或小组完成任务时所表现出的知识、技能、能力、素养、情 感等多个维度,给出量化的、科学的水平划分。比如《测量》测评任务2:估一估,饼干盒有多长?:估计结果误差超过5厘米;:估计结果误差在3—5厘米;:估计结果无误差或误差在1—2厘米。以评花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水平进行量化。
(三)非纸笔测评主体的多元化
1.评价内容多元化。采用的非纸笔测评形式主要有活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口试、档案袋评价等。
2.评价目标多元化。根据实际情况不公开地将学生分为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以更好地进行针对性评价,对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
3.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发展学生自评、组内成员互评。
小学二年级时数学非纸笔测评中,要立足学生表现,指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科育人的目标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赵静.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评价多元化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2(13):32-33.
[2]张齐华.关于数学无纸化测评的慎思与笃行[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22(2):5-11.
[3]罗艳洁.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4]罗艳洁.浅谈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2021(6):77-7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