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部编版新教材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立足于语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高年段语文教师要注重词句段的训练和运用,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这将有助于提高自身语文教学整体水平和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年段;词句段运用;有效教学
统编教材非常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生长,不仅编 选的课文文质兼备,同时也设置了多维化、立体化的 训练系统。为了强化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统编 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语文园地”中增设了“词句段运用”栏目,秉承低年级“字词句运用”的设置用意,结合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要求,安排了体系化、序列化的实践活动,为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做好了铺垫。该板块的设立旨在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并为日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视该板块的教学研究,不断优化其教学策略,以有效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一、通读教材,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将部编版教材各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梳理,就能发现教材……努力构建了一个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常用的学习方式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通过系统的梳理,教师能够加深对“词句段运用”这一新板块在统编教材体系中作用的理解,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一)依托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提出了以下要求:“……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词句理解方面,对比上一学段,第三学段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语境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如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第一小题词义辨析题,要求学生分辨相近含义的一组词语,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最后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学生对词语掌握的侧重点由理解转移到运用,要求由写一句话提高到写一段话。这一点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所体现。
(二)紧扣语文要素,明晰教学目标
语文园地的内容其实是对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一个集中反馈和练习。部编版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是围绕相应主题编排的,而每个单元的词句段运用也是围绕该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设置的。以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为例,第一小题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一经典情节,体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这正对应了该单元“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语文要素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更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历,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对这些情节进行赏析,从而更加深刻体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巨大作用,并在单元习作时有所体现。这样教学,不仅单元语文要素得到了落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立足单元整体,科学规划教学安排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了“双线结构”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是围绕相应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编排,而每个单元的“词句段运用”也是紧紧围绕该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设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单元整体作为一个教学板块,将“词句段运用”的教学和课文的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其延伸与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课文教学,铺垫渗透
“词句段运用”中的例句多选自本单元的课文,在前期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即可抓住这些重点语句进行初步解读,提前作好铺垫。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则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语文园地四的“词句段运用”选取三个句子,要求学生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是对应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一个练习。例句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选自本单元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细节描写,通过反复的品读,感受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将单元要素切实落实在课文教学中。有了前面的学习与铺垫,学生看到例句1后便能马上抓住“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等动作描写,从中感受到了毛泽东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而例句2和例句3的学习任务也随之迎刃而解。这样,在单元课文教学时以方法为先导,进行渗透,学生学习“词句段运用”时,就能事半功倍,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写话练习,即语文要素的实践运用中去。
(二)巧用练习,落实要素
在单元课文教学时,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做到全面、系统地讲解与训练,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掌握还不够扎实,尚未能灵活运用,而语文园地则为语文要素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一次最佳专项训练机会。
1.借助范例,掌握方法
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词句段运用”为例,习题2要求学生“读句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例子1列举了课文《将相和》中大臣们既不愿上当受骗,白白交出和氏璧,又害怕得罪秦王,惹他派兵进攻,进退两难,无法抉择的句子,以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成语“左右为难”的意思。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结合语文要素和习题例句,教师先指导学生把成语的意思理解清楚,然后再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或生活实际,描述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情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又使他们学会了边读边想,重现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加快阅读速度的阅读方法,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2.融汇贯通,拓展延伸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获取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为学生的言语表达提供必要的支撑。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习题2要求学生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初读句子,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例句2中那种因为时间漫长而又过得很快的感受。在他们的脑海中“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是如此的漫长,怎么会一下子就过去了呢?这时,教师可以考试为例,创设情景: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考试时间过去了一大半,而我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说出类似的体验,如“上课违反纪律被老师罚站,一秒钟也觉得很漫长”“周末父母带我去游乐园玩,还没玩够,就要回家了”……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言语思维得到极大的拓展。
当然光是完成教材中的练习是不够的,教师应借助课后专项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解决不同的题目内容。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为例,教材提供了六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进行仿写。学生在掌握了情景想象的方法后,教师可放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选取其他熟悉或感兴趣的情景进行仿写,训练范围得到延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升。
(三)紧扣习作,有效巩固
字、词、句、段之间相互关联,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基础的一部分,对于学生写作和阅读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习作是词句段运用的重要载体,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在习作中会有体现。“词句段运用”与单元语文要素密切相联,它的教学成果最后将体现在学生的习作上。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题目是《他 了》,照应单元语文要素中的写作要素,导语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把“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或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表现,以此反映出人物的内心。“词句段运用”板块配合以上要求,设计了两个练习——“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和“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一说。”通过范例和相应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两种写作手法,为随后的习作环节铺路架桥。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词句训练,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既拓展了写作空间,,又增强了写作信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也能由此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教学中,教师不断强调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在明确相应的规则时,并没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认识这些格式对于表达信息、形成交流的作 用,使应用文写作充满了生活气息。 统编教材中“词句段运用”板块的教学,教师要准确把握单元目标,树立单元整合意识,在语文要素中开掘出教学价值,将语用训练重点融入课文教学中。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彰显“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价值, 为提升学生的关键性能力奠基。
参考文献:
[1]李竹平.教师为什么要用心梳理统编版教材各单元“语文要素”[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b5950102zi8x.html.
[2]赖春梅.整体·联系·学本——部编新教材“字词句运用”栏目的教学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7(3).
[3]刘雪莲.统编教材“词句段运用”教法探析[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