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行业正趋向于成熟化,各科目也更细化了一些准则和教育模式。社会、学校和家长对于小孩子的素质教育也更加重视,尤其是音乐教育这一门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因此,音乐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老师应该如何来备课?学生应该怎么学?课堂怎么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一、音乐教学课堂分析
(一)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
传统音乐课堂。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一般都是由老师来说,同学们就在下面不知道干什么?老师面对的是一个整体,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此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新课改”的音乐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生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过度注重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主动参与、探索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度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开放型的联系,简化内容;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旧版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审美为核心,而新版的《音乐课程标准》有三个核心概念:审美感知能力——“听”、艺术表现能力——“动”、文化理解能力——“想”。
二、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分析
(一)审美感知能力——听
音乐的灵魂来源于“听”。学生想要学好音乐,必须有一双善于聆听的耳朵,并且连续不断地吸收音乐中的养分。每一种音乐都有四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教师可以在课堂逐步渗透,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当学生的耳朵越来越“包容”,就会发现自己的音乐程度越也同时并进,耳朵里的东西是内功……每种音乐都有它聆听的价值,教师可以适当选取不同元素的音乐,试着去把学生的耳朵容器拓宽,体会不同美感,找出艺术性。
小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一般都保留在感性层面上。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时代中,音乐更是无处不在,他们接受的渠道较多,生活中、网络上……因此,学生听到的音乐都是良莠不齐的,孩子们也只能从简浅的层面说某个音乐作品是否好听。那么课堂音乐教学就尤其突出了,教师需要通过音乐课堂,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习惯,,让孩子真正学会“听什么”“怎么听”。比如《野蜂飞舞》中,教师就需要分析音乐的速度变化,慢速和快速的对比,分别描绘怎样的场景,这就是音乐要素的表达。教师应在每节课中渗透从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等各个音乐要素中聆听不同音乐风格的变化,学生才会学会理性欣赏音乐,这个就是音乐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二)艺术表现能力——“动”
如果将音乐课堂也上成循规蹈矩的文化课,那么学生必然乏味。随着年龄的成长,学生们在表现力上却在逐渐减退,在心理学上这种属于一种浅性心理障碍,它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所以,音乐课堂上应让学生“动”起来,教师需要带着学生“走”进音乐。我们需要可移动的空间,所以必须放大教室的空间,摒弃桌椅,加上适当的小乐器或利用学生的手脚进行声势打击,让孩子认识到音乐课和其他课是不一样的课堂,音乐课是生动好玩有趣的课堂。例如:人教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上册《大河之舞》,这一课是欣赏课,我们可以用爱尔兰踢踏舞的舞步来做声势,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主题片段,并且在不同的片段加入不同的声势,这种方法一下就使课堂热烈起来,学生的动作不需要拘泥于自身,还可以往前往后走动,或小组队形变换,从而表现音乐要素的变化。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编能力、表现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结构,直到最后完整地表现音乐。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三)文化理解能力——“想”
音乐理解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性。在课堂中,只有听,没有思考,那么理解力又从何而来?那么怎么在一个个真实的音乐课例中,让同学们理解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呢?音乐文化——一种可以雅俗共享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文化具有极强的广泛性、欣赏性和娱乐性。音乐和文化关系密切,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又影响着音乐的发展。在多元的文化中,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化非常重要。纵观音乐教育,教师们越来越强调音乐文化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从文化入手而又不失音乐性,理解文化成为课堂的教学难点。我们可以从教材入手,整合资源,让学生真正探索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含蕴。如人音版五年级下册《巴塘连北京》一课,可以在导入中创造情境,导入藏族文化、藏族歌舞、藏族的风俗人情。从而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去联系世界。教师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文化通过生活的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受音乐体验文化,从而去理解和表现音乐。
三、结语
音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首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定有趣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并且享受其中。对于律动适时、适度、适切的运用,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玉江.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转向[J].江苏教育,2016(57)18-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