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山水田园诗的大美风光

万方网论文查重

1.通过对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山水田园诗的梳理,了解田园诗在不同时代里选材、风格、技法上的不同。

2.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掌握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品味作品语言诗意的表达。

3.总结写作方法支架,选择恰当的写作方法和角度,进行“写景读写”专题的训练。

【学时安排】

四课时

【学习任务】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春城无处不飞花——寻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二、写景言情无不切,一串骊珠穿就——寻景,发现景与情的关系

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寻法,学会诗人寓情于景的表达

四、顿开金绳得其法,炳炳烺烺写文章——导写,以“我”心绘风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任务情境

追寻古诗词,啸吟而行。山水田园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质细腻、意象玲珑。著名央视节目主持人董卿准备在《中国诗词大会》策划一期“山水田园诗的大美风光”为主题的节目,邀请同学们作为参赛选手来参加节目。此次节目有四个任务关卡。请同学们拿出任务卡,根据活动提示,完成任务。希望同学们在活动中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成为本赛段的优胜者!

二、具体任务

任务一:众里寻他千百度,春城无处不飞花——寻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具体活动:山水诗写自然风景,田园诗描绘山野风光。山水田园诗是二者合并的统称,是跨时代的作品,在风格、选材和技法上都有时代的继承性。请同学们梳理教材中山水田园诗,将课内和课外古诗词都纳入其中,填写汇总表(表1),小组内交流,查缺补漏,思辨交流,在小组内说一说选篇的理由。

从诗歌的朝代分布来看,教材选录的山水田园诗从春秋到南宋,时间跨度广。从选录的25首诗中,唐朝篇目占19篇,体现着浓郁的盛世气象。在对山水田园的描述上,萌芽时期《蒹葭》对山水的初步勾勒;发展时期《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的物我合一,《野望》中王绩忘情在安逸闲适的原野,《次北固山下》王湾写景寓理;高潮阶段精通诗、书、画、音乐的王维在《竹里馆》和《使至塞上》里以画入诗,又兼具音乐美。山水田园诗在盛唐时期发展到极致,到了晚唐和宋朝,山水田园诗已经自成一派。我们不难看到,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中唐,那种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情怀,其中杜甫就是典型代表。学生在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从历史背景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寄托和景物表达和所处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主题界定正是诗人的情感指向。

活动意图:归类山水田园诗歌,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梳理归纳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1]。

任务二:写景言情无不切,一串骊珠穿就——寻景,发现景与情的关系

纵观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中的山水田园诗,描述的景物大致可分为羁旅所见、登高远望、边塞风光、隐居所观等,每一种景物都寄寓了不同的情感。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曾说:客观物象具有与人共通的表现性。[2]每一个客观物象融入主观情义就构成了古诗里重要的因素:意象,古诗里的意象就是“景”与“情”相通的桥梁。

在上述的山水田园诗中,所观之景选取的意象群落和诗人所寄托的情感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诗人在铺设意象时,会加入自己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与自己心绪情感相对应的气氛与意境相一致,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如《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诗句一开头就营造一种萧瑟怡静的氛围,和作者的“忧时忧国”之感相对应。“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清幽与作者的隐居之意,“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壮丽与豪迈的诗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幽美与诗人的隐逸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破败与诗人的忧国之情,“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动人与诗人的惜春……这些景物描写、氛围的营造,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意象性语言。

2.特定意象,寄托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些意象在诗人心中形成了固定“图式”,用特定的意象表达特定的情感。例如自然类:“大海”表达豪情之志,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落日”常用来表达思乡怀古,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月”常用来表达思乡、思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动物类:“归雁”抒发思乡之情和羁旅的孤独,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征蓬出汉塞,归雁洛阳边”;“鸡鸣”可作计时专名,又可表达自强、自信精神,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植物类”:“菊”有超脱世俗的隐者风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草”有寄托离别、怀人思绪之意,故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3]学生在梳理这些山水诗的意象时,也要注重积累,运用在平日的写作中。

3.情理相连,表达人生体悟

海德格尔曾说:“艺术的本性是诗,诗的本性却是真理的建立。”[4]诗人从意象外部的审美升华到情感的理性上面,体现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起于残夜,春意闯入旧年,终将驱散寒冬,具有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再如《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形象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又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若无路,忽又开朗,写出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和信心,也道出事物消长的道理。

活动意图:通过寻找意象,以及意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积累和梳理,了解了作者语言建构的艺术,并能借鉴其写法,表达自己对自然和对世界的思考。

在梳理景与情关系的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特定的意象语言,学会形成情感寄托的表达图式,进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任务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寻法,学会诗人寓情于景的表达

在这个任务中,学生要进一步从诗歌的语言现象去理解诗歌,关注诗歌的构词、布局等写作技巧。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辩论、论证、总结、反思、修正来实现。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后,形成以下表格。(见表3)

活动意图:在这个任务中,学生梳理并总结出山水田园诗中写景的方法,锤炼诗意化的语言,并掌握写景的技巧。总结的过程,也是习得方法的过程。

任务四:顿开金绳得其法,炳炳烺烺写文章——导写,以“我”心绘风景

活动内容:古典山水田园诗里,诗人或登高,或远怀,或思乡,或寄寓抱负,山水万物都成为其心灵的投影,实现了真正的情景交融之美。小组合作交流,结合以上总结的诗人选取的景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所采用的写作手法,梳理写作步骤。

师:要写出一篇诗意写景美文,我们要解决以下问题:写什么——选取恰当的角度,可为渲染事件片段写,也可是单纯描景通篇写;为什么写——情感指向是什么;怎么写——选择合适的写作手法。那么我们会有哪些步骤呢?

生:我们可以先选好一个角度,按照顺序进行观察。

师:观察要有步骤,也要有方法。有顺序也要突出景物的特征。

生:比如王维《使至塞上》里的景物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边塞特有的风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时令尚早,人烟稀少独有的特征。

生:还要选取合适的意象,不同季节的意象,不同情感指征的意象,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情感寄托。

师:就如我们总结的那个表里,诗人在表达不同的情感,有不同的意象组合。也要注意意象前面的形容词,也是和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氛围是一致的。

生:还要巧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把飞雪比作“梨花开”,杨花飞比作“雪飞”,还有夸张的手法“家书抵万金”。

生:画面也要立体,有动有静,有声音也要有色彩。色彩也要根据心境的变化来。合适的时候,还要展开想象,虚实相生。

师:大家的方法都值得我们一试,每一处景物都是相同的,只因观察的人心境不同而不同。下面我们总结出写景步骤,完成写作支架。

活动意图:读写专题,让学生从读诗到写作,从输入到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梳理与思考,总结与提炼,在思辨中内化,最终通过写作方法支架,实现“创意表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设置学习任务,明确学生读写路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实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造丰富多样的情境。古诗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成长生活经历时隔久远,学生无法切身体验。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山水田园诗的大美风光——写景读写》设置大情境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并邀请学生闯关完成任务。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和中学生都喜欢的游戏闯关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好奇心。系统的学习任务,以活动为主线,在学习进程中对学生学习成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梳理学习过程,形成学习结果。在这种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思想认识。在有梯度的训练目标下,学生习得了习作方法,写作路径逐渐明晰。

二、专题读写,提供学习支架,提升学生高阶思维

《山水田园诗的大美风光——写景读写专题任务群设计》是以专题写景的形式,打通读诗与写作,实现读写共融共生的一种方式。为改变当下碎片化、不系统的作文教学,,找到一条突破之路。在各个专题读写中,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同质化的本文,扩大学生思维的张力,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交流中表达、在表达中提升写作素养。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辨和交流,打通局部言语“梗阻”,搭建系统性的方法支架,促进学生言语图式的重构,让习作教学可视化。通过可视化的学习支架,学生看得见思维过程,看得见写作策略,并在模仿、实践、内化中,形成自己的写作图式,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24.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3:69.

[4]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M].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70.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