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头看看走过的“双减”之路,不难发现教师对作业功能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家长对作业的态度、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学校对作业的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并急需改进。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加大对作业管理的改革,努力做到提高师生对作业功能的认识,形成有效的作业管理制度,深化对作业的研究,及时总结作业管理的经验,提高作业的质量和学生做作业的效果。
[关键词]“双减”;作业管理;反思;改革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一年多过去了,“双减”的情况如何,回头看看走过的“双减”之路,有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目前的作业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对作业的认识不足
做作业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老师布置,学生做。但到底为什么要做作业,或者说作业到底有什么功能?并不是每一个作业布置者都清楚,至于做作业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更不一定很清楚。如果不明晰作业的功能,作业的质量以及做作业的效果就可想而知。根据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很多专业老师还把作业的功能定位在其原始功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综合分析不难发现,作业至少还有以下功能:1.检测教师教学效果;2.延伸拓展学科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做作业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发现;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兴趣;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7.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8.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学习的方法;9.搭建学生和教师、教师和家长、学生和家长信息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桥梁;10.发展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格;11.推进学科融合,实现“五育”并举等。但是现实中很多老师还没有认识到这些潜在功能。
(二)教师对作业的重视不够
由于教师对作业功能认识的局限,,对作业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重视不够的明显体现就是教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随意。备课时不备作业,或草草备一下,不少老师的备课本上甚至都没有作业的内容。信手拈来的现成教辅资料的内容、教材上的练习题当作业,是目前作业的主流来源,教师原创的作业很少。这样对待作业很容易造成作业的针对性不够,形式单一,作业量把握不准等问题。大一统的作业没有层次性,也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的作业,如果老师的批改不及时、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草草处理,那么作业的基本功能就会大打折扣,潜在的功能几乎丧失。认识不足造成重视不够,重视不够导致质量不高,最终的结果就是效果不好。
(三)家长对作业的态度不端
学校减负、家长加压是目前比较普遍的教育现象。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将来能上更加优质的学校,往往通过送孩子去参加课外补习,多做作业去实现。甚至还有的家长自主为孩子购买大量学习资料,旨在通过增加学习时间和作业来提高成绩。这种现象也是制约“双减”落地的重要因素。
(四)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不浓
爱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无论做什么样的作业,其实都是一种劳动,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且现行的学生作业大多是在学生的自主时间内去做,从心理上讲占用自己的自主时间去劳动,其实每一个人都不会很乐意。如果教师的作业设计不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讲究科学性,不注重评价,只讲数量,不求质量,枯燥无味、形式单一、难易不适、费时劳神,那么学生不喜欢就不难理解。久而久之,学生还会逐渐失去对作业的兴趣。
不仅如此,这种现象长期下去,学生还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为了应付作业还会养成许多坏习惯,如写字不注意姿势、书写潦草、不愿动脑、作业效率低、难题不愿意做等。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甚至会投机取巧,相互抄袭,欺骗师长。
(五)学校对作业的管理不力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形成有效的作业管理机制,现有的作业管理仅仅停留在“有没有、有多少、改没改”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上。至于作业的设计质量(内容、形式、分层、评价……)、批改质量、反馈情况、作业的有效性等较少涉及。很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关注点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作业管理缺乏深入研究。现有的作业研究也普遍缺乏系统性,基本上都停留在一些局部问题上,如作业的内容、形式、批改等,研究成果很难真正推广。其实真正的减负不仅仅只是数量减少,一减了之,关键是怎样减和如何提高作业质量。
二、作业管理该如何改革
作业是教学常规备、教、改、导、考、析、研七个环节中最能明显体现质量高低的环节,因为随时都能抽检它的质量,也可以及时对他的内容进行调整。相对于其它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业的改革比较容易落实。因此,目前的作业管理和改革应该放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让高质量的作业成为学生高质量学习、学校办高质量教育的前提。让作业从简单的重复做题、机械训练转变为更加注重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把机械的训练变成有趣的高质量的脑力劳动。
作业管理的改革应该做到: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作业功能的再认识;2.形成有效的作业管理制度,统筹作业设计、批改和时间管理;3.深入进行系统研究,加大对教师作业设计、批改的指导;4.精准适量布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和学生做作业的效果;5.及时总结作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做法,让作业管理与改革与时俱进。
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应该做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目标,不应该仅仅为了提高成绩;突出作业的针对性,兼顾综合性;基于课程标准,凸显学科素养导向;建立作业质量标准,让作业设计、批改有章可循;作业内容应该内容丰富,五育融合。
高质量的作业内容不仅有语数英,还要有体音美,更要有家务劳动、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活动。作业形式应该形式多样、手脑口眼身体并用。作业的类型应该有实践型、探究型、综合型、拓展型、基础巩固型、方法探索型、思维想象型、交流合作型、分析评价型、“互联网+”等,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设计、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
作业数量应该建立公示制度。教师要科学合理预估作业时间,兼顾所有学科的作业总量,统筹学校作业和学生自主作业时间,让学生除做作业外,还有时间运动、阅读、练琴、做家务……
作业批改应该建立突出素养提升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突出作业的育人功能,及时批改,及时反馈,有效评价,融入过程。评价方式可采取自主批改、集体评价、多元面批、小组互改、定向抽检、问题指导等多种形式,从传统的“√”“×”到评语式心灵对话,从大一统全批全改到小而精对症下药。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作业改革的指导。对作业改革不仅仅是提要求,还要给予指导,要为作业改革和减负提质铺路搭桥、创造条件、解决问题、提供支持。要着眼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鼓励、引导、支持学校大胆尝试作业改革,实施高效的作业管理。
2019年上海市教委颁布的《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措施》《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孩子做作业,家长做什么》对“双减”和作业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作为基层的各类学校,作业管理和改革应该根据国家关于“双减”和作业管理的文件要求,参考外地经验,建立切实有效的学校作业管理、评价、研究制度,让作业质量更高、效果更好,让“双减”真正落地,让孩子更喜欢、家长更满意。
结 语
“双减”引发社会关注,不仅是因为能缓解教育焦虑,还关系到教育格局的深度调整和教育内涵的深刻变化。更重要的是有效的“双减”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高度决定视野,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孕育结果,行动改变未来。“双减”一定要从作业管理入手,靠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用真挚的教育情怀和扎实的教育行动,聚力擎起“双减”的大旗,让孩子的童年更幸福,让未来的教育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陈志伟,周飞,余慧娟,施久铭,董筱婷,谭希,孙梦捷,孙谦.2021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J].人民教育,2022(Z1):7-32.
[2]施久铭,钱丽欣.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成就与经验综述[J].人民教育,2022(18):17-22.
[3]周素颖.以作业改革撬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06):33-35.
[4]黄衡若.作业布置须讲究科学性:也谈数学教学中的减负增效[J].江苏教育研究,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