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育人要先从德育开始,而德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它更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通过在校活动学会融入集体,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同时也在考验班主任对待学生问题的教育机智。
【关键词】德育;班主任
随着《家庭教育法》颁布实施,社会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和基本能力,过于注重孩子的个人发展,让孩子产生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忽略了孩子将来要融入社会化的教育。基于此,学校德育拟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尤为重要。学校如何开展有效的德育,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情况分析
6至12岁的学生情感活动丰富,易冲动,不能很好地控制注意力,此时的他们做事情会抱着“完成任务”的简单心理去对待,草草了事。其次,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较差,常常需要形象的教具、生动的描述或者亲身实践才能理解知识,未能正确分辨是非对错,,缺乏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
进入小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第二步,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与之相处的是班主任与同学,所以班主任就要担起引导学生的三观往正确方向发展的责任。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一个好的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这说明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并不是说完成就能完成的,作为学生在校最亲近的人,班主任应该在学校生活中逐渐渗透。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他们如果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会相应地获得勤奋感、自我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对自己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这就是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对学校的理解。从此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能够培养自我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地方。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清楚意识到,德育教育不是一门单独的教育课程,而是能够与其它学科相融合,在实际生活中逐渐渗透,从而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一)让学生学会用“我们”代替“我”。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通过主动与他人合作来获取荣誉感和成就感,所以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时间组织活动,让学生以小组进行,从活动中体会有些事情只靠自己是没有办法达到最佳效果的,必须要与人合作,学会相信他人。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并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充分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当然,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需要教师花心思、花时间去建构的。
让学生学会说“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团体观念、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弱化学生的自我封闭意识。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融入集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尝到合作的“甜头”,感受团队带来的不仅仅是成就感,还给了自己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
(二)让教师学会用“鼓励”代替“批评”。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信心。短短一句正能量的话就能开启美好的一天,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这句话对学生的重要性。设身处地思考一下,谁想一天到晚听到的都是批评自己的话呢?学生更是如此。
长时间的批评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磨灭了学生上进的积极性,反而会滋生“得过且过”的逆反心理。相反,用鼓励性的语言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有助于教师与学生携手平静对待错误的地方,并专心寻找解决方法。
(三)评分标准中用“正确”代替“错误”。正如《寄兴》中所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正处于对这个世界、社会的初步认知阶段,肯定会有犯错的可能,成功的经验都是从不断犯错中提炼出来的。面对学生的表现,我们不能一味纠结于错误的地方,也不能用成绩给学生贴标签,而要恰当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学会寻找学生身上的特点,并且给予机会充分发挥。比如小乐很喜欢说话,那么可以让他担任学习组长,在小组发言时发挥他的口才;小杰同学很好动,经常静不下来,可以在班级清洁时委以重任,当然,这些长久累积的过程需要班主任在旁“悄悄”监督。
(四)语言中用“理解”代替“责骂”。让班主任头痛不已的莫过于学生每天接连不断产生的“投诉”,但其实深思,每一个矛盾的背后都会有原因。例如,一个同学经常被人投诉打人或者推搡,但实际上这个同学只是想与同学们玩耍,只不过在他的意识里,这样的行为就是与他人玩的做法,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会引起别人的不满。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有育人。尤其一年级的孩子,刚刚离开幼儿园无拘无束的生活,来到“充满规矩”的小学,他们也在努力地适应这个陌生环境,此时的他们,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引导,倾听他们的想法,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并且针对性地利用言语或行为帮助他们改正,并不是只有责骂才能令他们改正,有时会适得其反。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生理都还没得到充分成长,班主任在学校必须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才能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以后的学习、生活、社会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开端,慢慢褪去稚嫩,开始适应社会,在这关键时期,教育者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德育,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共同寻找解决方法,让其成为一个具有优秀品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单芳香.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措施[J].读写算,2021(13):31-32.
[2]向智宪.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分析[J].读写算,2021(05):61-62.
[3]李涛,徐廷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