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美术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社会环境下,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发展,如何走向未来,成为一个时代的话题。黄宾虹正处于这一历史变革时期,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同样受到了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不断探索,创造出“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对现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从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构图,章法,意境等要素进行比较研究,对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重水墨画教学参照黄宾虹绘画理论更有利于水墨画教学。
【关键词】笔墨;构图;风格
一、关于笔法及其对山水画的影响
唐代张彦远言:“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道用笔能为画添加骨气,无笔则无骨,形似皆出于用笔。黄宾虹说:“画法全是书法,古称枯藤,坠石之妙,在于笔法有力,刚而能柔为最上品”。用笔之法,书画同源。黄宾虹根据自己的创作和实践总结出用笔之法有五,即:“平,圆,留,重,变”。“平”指运笔的平稳,线条平而劲健;“圆”指用笔使转易圆,如“折钗股”之意;“留”指用笔徐急有度,含蓄,如“屋漏痕”之意;“重”指用笔势沉力雄,如“高山坠石”之意,力能扛鼎之态;“变”指用笔的变化。黄宾虹此“五笔论”,要害处在一“变”字,此一变则通化境。黄宾虹山水画的影响分两部分:
(一)黄宾虹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的意义
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中,黄宾虹先生将山水画此前的清代四王所形成的萎靡状态一举打破,将大气刚硬的画风带人中国山水画中。他不仅仅是将那种大气刚硬的停留在画作表面,在画的更深层次中有着一种内在美,一种坚毅的感觉油然而生。
(二)对中国绘画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1913年,黄宾虹先生与邓实一起合编了规模巨大的《美术丛书》,在美术界的历史中也是一部美术论述的大成之作。黄宾虹在绘画史方面的研究方法及其学术观点,对中国山水画以及中国美术史来说都具有十分巨大的价值。对于黄宾虹先生的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同时也是对中国画的杰出代表的重要研究。所以在高中阶段学习黄宾虹先生的画是会走很多捷径。
二、黄宾虹绘画理论对高中学生学习山水的写生创作课程中构图的启示
黄宾虹的绘画理论正契合了当代高中山水画写生课程的理论指导需求,使学生通过前期的笔墨训练,然后把这种笔墨优势融于山水写生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注重对客观山水的描绘,更多的是思考如何以理想的笔墨结构表现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在写生创作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以前在山水临摹课程中所学的山水画表现技法运用到真实的山水写生创作中,要使学生认识临摹与写生是相互促进的。既要师古人,又要师造化。在写生创作中要使学生体会古人山水技法对大自然的提炼与表达。黄宾虹画论中提到,“写生要有取舍,有实有虚,要似与不似之间“,特别作为高中山水专业的学生,在构图时面对自然山水要先取舍实景,,再设计构图,酝酿情绪,把我山水画的大势与走向,特别是在处理画面时要讲究形式与规律,在处理三棵树之间的关系时,要尽量避免三棵树的平行与相交于一点。这正如黄宾虹在画论中所提到的“不齐之弧,三角最美”学说,即“一个整齐的三角形不会美,天生自然的东西绝不会都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才是美”。引导学生在思考如何以理想的笔墨结构表现主体对客体的感受。
三、黄宾虹绘画理论对高校山水写生创作课程中笔墨造型的启示
黄宾虹绘画的笔墨图示大多是在“师造化”中得以开悟。“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写出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高中山水画课程安排大多以临摹,写生,创作为顺序依次而来,爱对以往的古画临习过程中,以学习笔墨的运用山水画的法理为最主要的学习形态,写生创作时笔墨语言的启示要得到造化的认定,就要从自然中加以提取与运用。“山水之形体现笔墨神韵”。在山水创作中,在山水画中笔墨可分为三层:一是作为物质存在的笔墨:二是作为中国画形式的语言笔墨;三是作为一幅画,生命整体中的笔墨。即:物质之笔墨,技法之笔墨,生命之笔墨。笔墨的这三种形态,决定了山水画创作的过程和高度。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正是融这三种笔墨为一体的卓见。他认为以笔墨化成丘壑意向,并通过丘壑表现出山水气象境界。既兼顾与传统笔墨,又兼顾与现实自然,这正是山水创作中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这都是以对自然之景的体悟运用于山水写生之中。在山水写生创作课程中,要把笔墨作为写生创作最本质的东西。在山水画写生创作课程中,面对真实山景要根据所绘画面的立意与构思分配画面笔墨的结构;在整个绘画作品中要分清近,中,远景之间的笔墨节奏;在绘制作品之前,如果近景以湿重墨为主,则远山与背景以平衡,使得画面丰富而具有变化,墨色节奏得以表现出来。黄宾虹笔墨在高中写生实践过程中给予指导性的作用,使得学生在造型山水时融合于笔墨程式的运用之中,使得所绘山水更具笔墨味道。正如明代画家董其昌所说:“以自然之蹊迳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黄宾虹绘画艺术探索,正是以其自身独特的画面处理和笔墨结构来表达自然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在抽象的笔墨构造之中表现山水的行迹,这便是高中山水画写生创作课程中最终的目的与呈现方式。山水画写生创作课程的教学和黄宾虹绘画理论,分别为实践和理论两种形态。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于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黄宾虹绘画理论的理解融入山水写生创作课堂实践是学习的难点。因此,要把黄宾虹绘画的理论融入山水画课堂中,必须先要对黄宾虹的绘画理论充分解读,再研习山水画笔墨技法和画面的处理方式。两端伸入融会贯通,以山水笔墨的文化特质为根本,拓展审美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