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民主的建设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规模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面临着超大规模的人口和领土压力,因此,在这样的特定条件下对于规模与民主关系探索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规模对民主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超大规模对于民主建设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超大规模对我国民主建设的现实影响,以及对中国的民主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规模与民主;超大规模;民主建设
在西方思想政治史上,规模与民主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受到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而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提出过加紧对“超大社会和民主政治”研究的观点,但总体来说我国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民族、人口,地域广阔的超大规模国家,在民主建设方面存在众多困难,对民主进程的推进具有迫切的要求。本文寄希望与通过对民主与规模关系的探索,找出超大规模对一个国家民主建设的影响,进而为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国家的民主建设提供某些启示。
1 对超大规模国家的界定
超大规模国家是一个涉及数量和空间面积的复杂概念。从这个意义来讲,超大规模国家就是指人口众多、疆域广阔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但人口、疆域问题背后,又会折射出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等问题。因此超大规模国家又是一个涉及内在质量和作用的概念。从这个方面来说,超大规模国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程度较快,综合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从人口规模来看,我国的人口总量是十分庞大的。王沪宁认为“中国社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大型社会,主要表现为其最大数量的人口规模上”。[1][p8]根据最新的一次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3.40亿,成为世界上人口总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9.7。从地域规模来看,我国现有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土地面积的7.2%。另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经济也在迅猛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几位。因此,中国被称为超大规模国家不仅在于超大规模的人口基数和疆域面积,还在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2 超大规模对我国民主建设的影响
2.1 超大规模为我国的多种民主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从建国以来,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最终建立起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多种民主形式竞相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第一,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伴随着农村和城市基层的委员会、居委会的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在全国的实施,直接选举的范围不断扩大。协商民主,形成和发展了民主恳谈、民主议事会、旁听、网络参与以及社区议事会、居民论坛和民主听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除了传统的党派协商以外,也拓展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基层民主协商实现形式日益丰富。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民主恳谈、民主议事会、旁听、网络参与以及社区议事会、居民论坛和民主听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
2.2 超大规模社会使我国民主建设的面临不确定性的可能
一方面,民主建设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造成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某些社会的不稳定性。民主化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这期间可能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这一过程必然会出现多种可能性。另一方面,民主建设所面对的社会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中,也是不稳定的,尤其是我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社会必然造成民主建设的不确定性的增加。另外,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的超强覆盖范围,也加剧了社会文化的复杂性。网络的的扩张,一方面,创新了政治文化传播、发展的传统载体,促进了民主文化大发展;另一方面,在现代“网络政治”不成熟的条件下,网络的迅猛发展也为非主导文化的发展打开方便之门,许多非主导文化得以传播,导致社会政治文化的失衡,不利于主导文化的控制作用的发挥。
2.3 超大规模为我国推行渐进式民主提供了现实依据
1.中国的民主建设缺少社会文化历史的积淀。中国是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经济文化又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推行民主政治十分艰难。长期所受封建残余思想文化影响,特别是官本位思想和特权等级观念等并没有根除,民主之路在中国走得并不顺利。
2.中国民主建设缺少政治制度的保障。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我国民众的民主需求旺盛,但民主制度的建设明显落后,民主制度建设落后于民主理念的传播。而民主制度的建设,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是逐渐发展的,操之过急就可能走错路,犯大错。
3.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社会基础十分薄弱。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在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上层精英对民主的倡导与呼吁,以及下层民众对民主参与的冷漠悖论性地共存,说明支撑中国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建设适合民主政治有效运作的公民文化,培育现代公民社会,我们任重而道远。”[2][p364]
3 推进中国民主建设的稳定发展
3.1 探索多种民主形式,发展“多样性民主”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促进“多样性民主”的发展。“多样性民主”主要是民主形式的多样性。现阶段中国存在着诸多民主实现形式。例如,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基层民主和高层民主等多种民主形式。并且不断丰富和创新这些民主形式。一方面,由于选举民主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主要形式,选举民主的完善,推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因此要不断完善选举法规,保证选举的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另一方面,协商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扩大民主的范围。因此,要不断创新协商民主的形式,开展形民主恳谈、民主议事会、旁听、网络参与以及社区议事会、居民论坛和民主听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另外,随着网络民主的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民主形式,要加强对网络民主的监管。
3.2 预防民主的冲突与分裂,发展“可持续性民主”
我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社会的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性,由此导致的利益分化严重,再加上民主进程的滞后,导致社会冲突频发。保证民主政治建设的稳定发展必须要提高政治体解决冲突的能力,提高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增强政府权威,保证冲突能够在可控制范围内解决。首先,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在冲突扩大之前加以解决,将冲突危害降到最低。其次,建立利益表达制度,保证民众的利益诉求能够被听见。最后,建立化解冲突的制度化机制。正如诺斯所认为的“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约束利益的作用,从而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
3.3 发展“渐进式民主”,实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软着陆”
首先,处理好发展与民主的关系,在发展优先的前提下,推进民主建设,建设“发展性民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民主建设的稳步推进,而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有民主,无增长”模式。其次,完善制度建设,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支撑。目前,我国民主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完善的现代民主制度体系还尚未完成,因此,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民主建设的重要基石。最后,实行多中心治理,建设中国特色多中心民主治理体系。要打破单中心的政府统治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体系。而“公民社会作为民主巩固的一种途径或方式;当民主还没有建立时,公民社会就被作为民主化的一个美好前景公民社会会被视为民主巩固(或削弱) 的一种途径或方式;当民主还没有建立时,公民社会就被作为民主化的一个美好前景”[3][p406]。因此,要加强公民社会的建设,实现社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沪宁.中国特有的政治体系模式[A].高民政主编。中国政府与政治[C].黄河出版社,1993
[2] 唐皇凤.《大国民主的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阐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 Li Xiaorong.Democracy and Uncivil Societies: a Critique of Civil Society Determinism,Civil Society,Democracy,and Civil Renewal [M ].Robert K .Fullinwider ,Ed.New York,Oxford,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