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在得到全面落实及应用之后,原本传统教学过程中不受重视的阅读教学逐渐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本就体现出知识内容的延展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也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而要使阅读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助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仅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尚嫌不足,还需要教师积极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这一行为本身具有非常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事业,并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思维与情感变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但由于阅读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因而过往教育过程中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存在明显不足。在新课标得到落实之后,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及健全人格几方面的作用被充分强调,也倒逼小学语文教师开始探究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
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件,进而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更加立体的认知。就人的思维方式会分为理性与感性两种策略而言,这一事实就意味着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按照同样的策略进行阅读,因此教师在尝试培养学生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时,应尽可能采取具有选择性与针对性的策略,重视对不同思维方式学生的不同引导,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来让他们实现思维上的碰撞,进而建立起完善的思维方式。
在具体的做法上,则需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尝试进行分阶段教学。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允许学生阅读一部分内容,随后可要求学生暂停阅读并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细节,对后续内容进行联想,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尝试补完整个故事。此时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倾向感性思维的学生会希望故事演化出相对浪漫、且符合乐观期待的结果;而倾向理性思维的学生则会根据已经获得的细节进行合理推断,对于那些不能以现有细节推断的内容则会表现得相对慎重。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都会了解到对方的思维方式。之后教师可允许学生们继续阅读,并对比故事的发展与自己的构想,最后向教师讲述自己的想法与故事的差别。在学生完成讲述之后,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分析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在接触到同龄人不同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之外,还能了解到作者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认知阅读内容显然有很大帮助,更能作用于学生以更加立体的方式认知世界,进而使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说法已经得到整个社会的公认,但要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由于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导致并非任何内容都适合所有学生阅读,而阅读兴趣的培养则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一部分教师对培养阅读兴趣的理解存在偏差,实际上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不是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而是让学生对阅读这件事本身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活用教学资料,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材料中找到令他们或是欣喜、或是认可、或是感到耐人寻味的内容。总而言之,是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如部分学生会在阅读过《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及《开天辟地》之后,对中国古老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学生对所有神话故事都产生兴趣,但对一些其他主题的阅读材料却兴趣缺缺;相比之下不那么好的情况,是学生仅仅对中国古老神话感兴趣,对国外神话则持以不以为然的态度,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以客观的角度认知世界。对待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辩证地去思考,通过与学生的共同阅读以及阅读后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神话故事的出现,实质上是远古人民对自然万物的敬仰,在这一点上中外人民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之后,可引导学生尝试阅读后来的历史故事、名人典故、传记等等不同题材的阅读材料,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依然要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询问学生在阅读之后拥有了什么样的收获,又产生什么样的想法。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慢慢意识到,人类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对自然万物的敬仰慢慢发展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过程。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学生的兴趣就会从单一的神话题材,逐渐转移到更多类型题材及知识内容的获取,进而逐渐演化到阅读这件事本身,通过阅读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世界观。
三、使学生掌握更高效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价值并不体现在正确与否,事实上是否正确也从来不是评判阅读方法的标准,评价阅读方法的正确策略,在于方法是否高效、是否能被学生掌握以及是否满足学生认知世界、完善自我、获取思维及语文知识成长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当重视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更加高效的阅读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并通过大量阅读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此之外,教师帮助学生养成的阅读方法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检能力,能够结合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处的状态进行调整,进而帮助学生不断改良已有的阅读方法,使这种方法能够与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同步演化,并伴随学生逐渐建立起完善的人格。
实际执行策略是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大量有价值的思考。就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而言,最显著的特征是他们永远朝气蓬勃,永远对周遭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点性格特征,鼓励他们在进行阅读时,对接收到、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思考,思考这些内容的由来及出现的原因。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确实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其注意力也会很轻易被不同的内容吸引,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时,需要帮助学生控制问题的数量,并按照重要程度对要思考的问题予以区分。如在进行《草船借箭》的阅读时,开头要思考的问题应尽可能简单,比如“周瑜为什么要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会答应下来?”“诸葛亮进行了哪些准备?”等等;而在学生思考过这些问题并从阅读过程中获得答案之后,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更具深度的思考,比如“既然周瑜容不下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与诸葛亮合作?”或是“诸葛亮有没有提前想到周瑜容不下他?为什么他在明明知道的情况下也要这么做?”以及“曹操为什么要对刘备赶尽杀绝?”等等这类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具深度的问题。如果说前边进行的浅层思考会使学生逐渐梳理清楚整个《草船借箭》的故事脉络,提升小学生阅读的价值并增加他们的阅读收获,那么对后续这些问题的思考则会在小学生心中留下一个未能解决的悬念,并激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望,进而使得小学生在这种愿望的作用下自发去阅读完本的《三国演义》。这样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显然就能通过阅读实现对小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能力的强化,在使得这种分析拥有层次性特征的过程中,引发小学生对其背后完整故事的兴趣。而秉持着这样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意味着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自发去尝试思考,并在思考的影响下自行了解故事背景、时代特征、人物冲突等等各方面内容,对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学生是否能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是否能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以及是否能建立起足够全面的思维方式,与该阶段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及有效性直接相关,同时这些内容又会使学生终身受用。因此对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当有意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采取正确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伍秀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探寻[J].新课程(教研版),2018(11):224.
[2]李芳兰.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研究[J].教育界,2017(30):99-100.
[3]马勤容.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0):70.
[4]王晶晶.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中华少年,2017(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