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越发受到重视。同时,身处互联网大环境下,要顺应潮流、利用把握好信息技术,使其与小学阅读教学实现充分的融合。这对于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质和整体教学质量都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具体的阅读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融合策略,旨在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运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现实的影响因素。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想象力,相较于较枯燥复杂的书本阅读,“互联网+”的阅读形式凭借寓教于乐等优点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升级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相较于文字,更容易接受图画或视频等形式的输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情境不仅能避免书本阅读的抽象和复杂性,还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构建成熟。
例如,在进行《观潮》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成性、交互性、智能性和易拓展性的优势,为学生创设形象的动画课件,引导学生视听结合进行认知活动。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可以搜集一些关于潮水的视频画面声音,让学生对潮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通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有一种深入感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使阅读教学有一定感情色彩和情境氛围的基调。利用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融合打造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
二、合作交流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中较为显著的一点就是自制力较差,通过信息技术中网络平台上的连线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专注力,还可以在平台上讨论相关的阅读问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也可以参与到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中,通过屏幕展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的讨论解答,打造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课前收集问题,老师在对这些问题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归纳出课堂讲解的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拉进师生间的关系,减轻教师在教学上的部分压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标准背景下对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的表现,即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拓展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第14条规定中写道:“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新课改中也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可见正确把握网络资源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小学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不足以满足此阶段学生的阅读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是正确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融合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提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的独特性也反映在阅读的偏好上。小学生的阅读喜好大多集中在快餐式阅读上,比如卡通等。要引导学生接受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并且不能强硬的转移学生的阅读偏好,应有方法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接受,避免使学生产生对阅读或学习的厌恶。例如,利用小学生喜欢《西游记》影视作品和相关人物,引导学生去阅读《西游记》的原著。在课堂上讲授《草船借箭》时,借着学生对课文人物或故事产生兴趣,顺势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经典名著的熏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便利的优势,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偏好,为学生搜集经典的文学名著,还可以搜集一些关于名著作品的相关的优秀影视音乐作品,把阅读变得既有趣又易于吸收。教师可以将搜集的网络资源进行整理与分类,创建班级专属公众号,设置每日阅读打卡、经典名著目录、阅读情况小调查等模块,达到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计划、明晰学生阅读问题、扩展学生阅读知识面等多个目的。
四、完整阅读
小学生具有活泼、浮躁等性格特点,对于阅读往往是浮光掠影,阅读只是一种消遣的方式,难以有坚持读完整或延伸阅读的意志力。这时候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一些“游戏向”的阅读体验,用“游戏闯关”的方式带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推进阅读的进度,这也是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分析相结合的体现。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改革的要求,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需要从小学生的阶段特征入手,将语文阅读教学的中心集中在学习者身上,利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扩展阅读面、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培养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自身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定位,不强制干预而是引导指路。要始终坚持自身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社区型开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不断为学生开发网络阅读资源、新的阅读交流方式。
参考文献:
[1]孙竹笋.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策略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7(2):332.
[2]王海鸿.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智力,2020(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