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从哲学角度看语文教学故事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这篇论文主要是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有所得”“语文与生活”“教学与哲理”“辩证教学、辩证思维”这四方面来谈谈我的教育故事,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关键词】哲学;教育故事; 语文

在语文教育领域中存在许多问题,都有从哲学上作一番理论抽象的必要。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往往各执一端,各立山头。在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上,经常是今天你有一种观点面世,明天我必有一种相反的提法提出,后天他一定会来一个综合,和和稀泥。

真正实施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育的观念、思想同语文教育实践的关系,也揭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规律。研究语文教育的思想、观念与整个教育实践的关系。研究语文教育与人或人类社会的关系。语文教育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哲学和语文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现代科学的发展,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交叉学科的产生。哲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是一切科学理论的基础,它与各门学科都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联系,理所当然的,也包括语文教育学。因而,也就必然会形成一系列的哲学与其它具体学科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

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有所得

根据马克思辨证唯物论的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我们在教育及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在语文课上,笔者很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之后个人的“实践”,也是笔者检查他们能否“学有所得”的一种方法。

动口说,动手画,深入体会表演

动手画,动口唱是体会课文内容,表达情感,让学生乐学的极佳方式。在教学中,表演活动更富于形象性、直观性与生动性。让学生改编课本剧进行表演,是一种综合才艺的展示,活灵活现,形象生动中极富趣味性。

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我让学生描述他们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并让她们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并用一张纸简单作画。

学生争相用优美的语言和独具个性的画来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如: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学生的描绘,就是在掌握课文的过程。同时,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书画同源,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它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用笔把这个画面描绘出来,对于把握文中的形象是大有益处的,也真正做到了课堂上的动手学语文。

另外,通过自己体会,绘画文中人物形象,也别有趣味。更是体现学生对该人物多方面特点的形象概括。

从简单的课本剧入手,首先只对人物语言做要求,逐步过渡到表演者动作、情态等的要求,这也是学习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让我的学生将《孔乙己》改编成小话剧剧本,并设计好服装、道具、布景,再配以效果,然后排练演出。《孔乙己》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这篇小说的语言老辣深刻,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不公平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但由于创作年代相对较远,今天的中学生未必能准确理解其中意味,在教学中需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与鲁迅的艺术个性加以引导。要让学社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表演的是一个很不错的形式。

二、语文与生活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在语文教学上,注意联系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让学生能进一步掌握知识。

教育脱离了生活也脱离了人生,也就不称其为教育了。中学生这一群体,有着与成人明显不同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接受新知快,他们对这世界充满了疑问和探究,这决非象牙塔式的教育所能满足的。教科书不能代表生活,把学生束缚于课本而不走近生活,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如何解决生活和课本的矛盾是今天教育的要务。

(一)课堂知识拓展

知识的拓展,让学生“说”出来。一位语言教育家说过:“语言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这个人本身。”用爱心鼓励学生去说,用信心支持学生去说,尤其是欣赏他们的说话,让他们大胆说,这是营造师生课堂良好氛围的基础。课堂上学生的说,贯穿于活动中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力和兴趣的根本。

依据课本,可提示学生从多方面做课文内容的补充说话,提供知识的拓展。如学到朱自清先生的《春》,请同学介绍作者生平,有关他的小故事,有关他的其它作品,有关春天的话题。

(二)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是锻炼学生说话的重要途径。课前让学生做两三分钟的小演讲,内容不明显限制,有益则行,自主发挥,或笑话或自己身边小事……然后教师加以点评,特别注重思想性、知识性的引导和鼓励性,轻松和有趣之中无疑对学生是益处多多的。

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故事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借说话写文章表达自我的思想感情,借听读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不听不读不积累丰富的词汇,就不能准确领会语意。说,言不达意,语无伦次;写,冗繁粗糙,味同嚼蜡。听多了,读多了,积累多了,说与写也就“有戏”了。说得好,听者众;写得好,读者多。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需要通过故事性材料来进行的。其实呀,我们平淡的一生,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故事。“文学是人学。”语文教材正是将生活加以浓缩,并使之更具典型性、系统性和丰富性,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教学应该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把文章内容故事化,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叩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让知识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学生心田,使同学们如沐春风,岂不快哉?

(三)换个方法布置作业

刘国正先生说过:“课堂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传统式的假期作业因其题型单调、缺少鲜活性和信息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该改革了。近两年,我试着给学生布置一些新颖的假期作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摘录几条如下:

①记录假期中发生的一两件社会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②针对中学生上网问题,写一份调查报告(其他热点问题也可以)。

③写一两则自己的格言,作为座右铭。

④自拟题目,创作一首诗歌(题材、体例不限),表达某种情感。

⑤与家人共同完成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受。

⑥读两本好书,并分别用500字向同学介绍出书的内容,开学后展示交流。

⑦打电话向自己的亲朋好友问候、拜年,语言要得体。

…………

总之,生活是根,语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坚韧扎实的根系才能孕育出教育的常青之树。生活是源,语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只有生活源头的活水才能浇灌出学海灿烂的春天。走近学生生活去教学,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三、教学与哲理

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的原则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施中也有重要意义。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是,我让学生讨论:时隔57年后,一位65岁的老人,仅仅是为了写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吗 如果不是,又是因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要求多角度) :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1. 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3.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再让他们联系刚在第一单元学过的《在山的那一边》,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或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

同时,与他们的求学与生活相结合: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语文这一科承载的比其他的科目更多的东西,除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学到如何面对人生的方法与道理。

四、辩证教学、辩证思维

课堂教学是否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也很远呢?我们现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以实现自主学习自主课堂,但是,由于缺乏长远的计划和目标,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只是靠某些教师单打独斗,或只是作为表演课展示一下,真正有计划有目标去实行的有几人呢?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遵循旧的教育模式,不顾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析着。

(一)辩证:思维的升华,让学生“评”出来

让学生说,还能大胆地说,有自己独到见解地说,这应该发展学生“评”了,各抒己见的活动当然是快乐的事。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评课活动应该是两方面的:评课文,评教师。评课的形式以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上完一篇课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入手评课文,谈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文中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哪个人,哪种思想……都是我们评点的话题。通过学生评点课文,使他们思维活跃,诸多疑难迎刃而解。教学相长,评论教师方面,刚开始教师可自我评价,再引导善于发言的学生评价。

(二)辩证: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辩”出来。

课堂中遇到两难问题,展开辩论活动是最振奋人心的。比如《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父亲的朋友约会迟到了,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组成正反方进行小辩论,一阵激烈过后,加上老师的引导,元方“入门不顾”的得与失淋漓尽致地得到展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问题的答案也深入人心。辩论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评定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都是其它活动所无可比拟的。

这样,学生慢慢就会融入进来,畅所欲言,活动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但武刚.教育案例及评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瞿葆奎,徐勋,施良方.《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