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内容的精讲、提高学生能力、勇于发现疑点、敢于创新等方面去阐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许多同行专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纵观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仍是令人焦虑的现实。从吕叔湘的“十年内,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都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到近年的“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语文一直是在非常尴尬的局面里生存着。总的表现是,课堂上教师洋洋洒洒地讲,学生昏昏沉沉地听;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教师密密麻麻下指令,学生唯唯诺诺去执行;教师匆匆忙忙抄教案,学生亦步亦趋团团转……语文教师费力气很大,用时间很多,而大多数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应具备的基本的语文能力却达不到“基本过关”的要求。语文教师一直在苦苦寻找突破口。但是,语文教学质量总是不尽人意,语文教学的春天迟迟未能到来。当然,造成这种痼疾的因素是复杂的,问题症结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力避课堂上的“无用功”,走出课堂教学低效的误区,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着力点要放在提高学生素养上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与发展。”“素养”应是经过长期积累才能形成的,属于人的修养,是在深厚的文化、文学积淀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长期性的、难以在短期内退化的语文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素养。练习是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讲究练的形式,精心设计各种读说听写的练习,巩固讲的效果,使所学的知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因此,精要的练,多种形式的练,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此,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精心设计训练题,力争做到丰富多彩,不单一,不重复,不超纲。二是针对性强,不搞一刀切。练习可分为两组,一组为必做题,它适应全体学生;一组为选做题,它适应优等生,当然中等以下的学生也可做。此外,还要针对所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强化训练,使训练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全方位、多角度,避免练习的残缺而造成学生能力的残缺。当然,这些训练要求活学、活练、活用,注重训练的灵活多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反对用“题海战术”把学生练厌、练呆、练“死”。勿庸讳言,在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学生苦苦操练“知识点”,他们的语文能力被烦琐的“基础训练”窒息了,这是一个十分可悲的局面。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就要克服多讲多练的负效应,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求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不包办,不代替。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在苦苦冥思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小组的讨论中解决的。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判断,最终形成学会学习的素养。例如,教《孔乙己》时,第二段中“我”的职务几次变更,作者是写小说的高手,为什么鲁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说一个主人公之外的小人物的情况呢?请同学们结合小说背景以及小说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难题,成绩好的学生反而思虑头绪多,倒是那些程度一般、思维敏捷、胆子大的学生敢讲: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又如,教学《越巫》一文,越巫三次遇到砂石而三次的反应各不相同,可安排了学生写一段描写“害怕”的话,并且文中不可出现“害怕”二字。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西装革屡、油光可鉴的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学生在不断的学习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拓展思维,提高素养,从而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内容讲到点子上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反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自实践,解决问题,岂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把教学内容讲到“点子”上,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求索。
张志公先生曾说,“能用尽可能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讲。所谓“精”,即精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具体地说,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重在让学生领悟或识记,需要讲得细密、透彻,讲得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不是少讲,更不是不讲。教师所讲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第一,要扣紧教学重点难点;第二,要讲学生似懂非懂或不懂的问题;第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点。另外,教师讲课,应尽量考虑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哪怕少讲几个问题也要省下时间来让学生思考。例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妨设计如下一些题目,点到即止,以引发学生无限遐想:
问题一:这个故事写的是两个骗子和一个愚蠢的皇帝之间的故事,骗子为什么胆大包天,敢于骗皇帝呢?
问题二:皇帝很想看看新装织得怎样了,但他想到骗子的话很不自然,为什么?
问题三:就算皇帝愚蠢,大臣们为什么也不说真话?
问题四:老百姓为什么不说真话?为什么只有小孩说真话?
这几个问题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自己去发现,去体味,从而懂得做人要诚实、正直、无私无畏。而在这过程中 ,教师言简意赅,始终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将点铁成金的“点金术”交给学生;而学生在老师的画龙点睛的步步引导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巧抓“创新点”
《学记》指出:“善答问者,如敲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余声,不善答问者反此。”这里所说的“敲”,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虑。疑,是积极思维、开启创新意识的钥匙。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大部分的课堂教学还是继承性的教学,是封闭性的教学,学生被动地继承知识,接受旧的学说、观点,人云亦云,不敢异想天开,不敢与众不同,不敢越雷池一步,思维形成定势。即使有个别学生敢于质疑,有创造性思维,也往往由于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而被扼杀,或者没有得到经常性的训练,只成为一闪即逝,没有形成一种思维品质。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之,不思则不得也”。知识对人而言,是外在的东西,要使知识转化成能力,就得依靠积极思维这个催化剂。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把外在于“我”的知识变成内在于“我”的知识,并把这种内在的知识经过重新排列组合编织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从而获得支配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自由。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没有限制性的、固定的观点、没有僵化的教条下,自主地、积极地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自主的、自由的,他们的思想完全不受约束,他们闪射出来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得到老师的保护、赞扬。正如钟德赣老师所说的:“培养学生不受文化传统的束缚,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敢于对前人的学说提出质疑,培养他们广开思路,拓宽视野,善于联想”。例如,《曹刿论战》中曹刿有德有识有才有谋,已成定论,而鲁庄公,则定性为“鄙”:一个无能无知目光短浅的平庸国君。庄公真的是那么鄙陋吗?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大战在即,齐强鲁弱,庄公积极备战,面对布衣曹刿的恃才自傲,有问必答,实事求是,勇于纳谏,并深知民心向背之理,有政治眼光。可以说,正是冲着“公将战”的魄力,所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贤士择明主,曹刿才“请见”。作战时,“公与之乘”,庄公礼贤下士,用人不疑,颇有胸襟和气度。战后,庄公诚恳求救,不沾沾自喜,曹刿才能畅谈战事。这样一位庄公,能说是“鄙”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求知好奇的心理被引发,学生立即寻找,争论起来,创新的火花在辩论中闪耀,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求同析异、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其思维个性和创新能力。
又如《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一句中,既然是夜晚,在“金黄的圆月”照耀下,西瓜的“碧绿”色能看得清楚吗?这是否是鲁迅作品的瑕疵?又如《死海不死》:“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说明死海最深处用的是约数,怎么会得出一个确数的平均深度呢?再如《斑羚飞渡》一文,人类在这场动物界的死亡与再生的悲剧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我”是一名狩猎队员,直接参与制造、导演了这场悲剧,那么,文章是欣赏斑羚种群延续的悲壮,还是谴责包括“我”在内的这帮狩猎队员们的凶残?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得当,便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朵激情之浪花,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放射出哲理之光的催化剂。更为可贵的是,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不搞一言堂,不追求统一答案,鼓励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事物,多想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张扬个性,燃亮思维火花,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总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十分艰巨的问题,但是只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真正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耐住寂寞,韧性战斗,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变不惊,荣辱偕忘”的执著的探索精神,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将教学内容讲到点子上,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和勇于探索创新,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定会有质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春风定会常度玉门关、又绿江南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