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思能力是小学生学力的重要要素,反思能力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基于要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促进学生学力生长的理念,本文主要从“反思”的内涵入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期真正助力学生的学力生长。
[关键词]学力;反思能力;高阶思维;数学学习
学力是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是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哈佛商学院柯比教授认为,唯有发展学力,才能真正提升学习效率,学习力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反思能力是小学生学力的一个重要要素,学生反思力的生长,也是学生形成深刻的高阶思维品质的过程。
一、指向学力提升的反思能力内涵
反思是指个体对活动的过程、结果、条件、信念等进行的持续性、批判性审视和思考,以调节、完善后继的活动。学生要不断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才能主动地去寻找知识,进行知识建构。对数学学科而言,思维的发展是数学学习根本所在,思维的发展程度直接取决于每个学生自我的领悟力,这就是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用什么方式反思,如何将学习经验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这个过程就是培养高阶思维过程。反思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必备,表现在认知结构、思维品质、心里特征三方面(如下图):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否关注知识的来源是什么?前后的知识联系在哪里?哪些策略可以选择?如何优化策略?思考问题是否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开放性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和追求精神等都是反思能力的表现。
二、指向学力提升的小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一)构建反思场域
杜威认为反思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伴随整个学习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注重构建反思场域,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反思走向深入。
1.操作后反思:从传授知识走向传递思维——领悟方法
学习者的认知是依据自己先前经验,在不断思辨和反思的推动下,构建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动手实践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用口语化和书写符号的方式进行表达并进行反思,如反思自己是如何完成操作过程的、知识的本源是什么、前后知识点有什么联系、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与策略、存在哪些不足、其原因是什么等等。学生在这过程中不仅仅丰富认知结构,更是进入深度学习、发展思维、领悟学习方法。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学生借助点子图探究算法,进行乘法算式的拆分。在展示交流环节中,引导学生对操作活动进行反思:
学生们结合分点子图的过程进一步梳理表达,反馈整个实践操作过程,不仅明晰计算过程,理解算理,并在反思中发现大家的方法都是先分后合,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操作后反思能激发学生数学思考、表达和创造,并在交流中领悟了重要的学习方法——转化。
2.推理后反思:从浅表认识走向纵深突破——发现联系
学生的学习常常是一种浅表性学习,缺乏纵深突破,形成迁移。学习者要经过多次反复思考、自我调整、深度加工自己的学习行为,才能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因此学生在推理验证后,启发学生反思说理,从关联的视角打量数学知识,使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后,出:请计算图中圆木的总根数。
生1:(2+6)×5÷2=20(根)这堆圆木摆成梯形形状,用计算梯形的面积方法(上层根数+下层根数)×高÷2=总根数。
师:你有什么办法证明这个方法是对的呢?
生1:我用数数方法2+3+4+5+6=20(根),与刚才用(上层根数+下层根数)×高÷2=总根数的答案一样。
生2:摆成梯形形状,就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求总根数。
生3:如果摆成平行四边形,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总根数再除以2也可以算出根数,这也是就是梯形的面积公式。
师:按你们的推理,如果摆成三角形就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总根数?
核心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再次反思展开深入探究。学生经过验证发现不是摆成什么形状就用什么面积公式。经过再次反思验证,学生发现求圆木的总根数就是求一列数1+2+3+4+5+6的和,用巧算的方法:1+6=7,2+5=7,3+4=7,7×3=21,摆成三角形状的总根数是21根,还是用计算梯形的面积方法(上层根数+下层根数)×高÷2=总根数。原来求圆木的总根数的方法形式上与梯形的面积公式很相似,但实质上是求一列数(等差数列)的和的简便运算:(首项+末项)×项数÷2。
学生在推理论证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知识走向纵深突破,同时揭示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刷新了思维视域,发展了分析能力。
3.类比后反思:从浅层记忆走向深度学习——建立数模
在教学中,注重比较后反思,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地将新旧知识点结合起来,突出新知的本质特征,学生对新知的构建更加清楚有条理,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体系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发展灵活思维。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借点子图探究14×12的算理后和算法,引导学生对14×2和14×12两种竖式进行比较反思:(1)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有什么不同?(2)求14×12的积要分哪几步计算?每一步分别算什么?(3)第二层积的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1为什么写在百位?
两种竖式放在一起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其异同,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多了“二层积”,“二层积的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呢?”“1为什么写在百位上呢?”“个位上的0不写,结果变不变呢?”通过反思突出二层积的书写位置及意义,使学生总结并掌握竖式乘法的步骤和书写规则,建立起乘法竖式的数学模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数学学习体系。
4.归纳后反思:从简单结束走向思维延伸——积累经验
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中特别设计了教学三步走的思维引导模式: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操作)→回顾与反思。其中“回顾与反思”突出学习过程要对解题思路、语言表述及数学结论等反思,体现问题解决的完整思维过程。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包括学生回顾学习的历程,判断学习成果,找到影响自身数学学习的关键因子,并对后继学习作出调整与优化。通过反思,学生总结学习经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向更深处漫溯,这正是反思的目的所在。
(二)形成反思“五步法”
学生的反思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老师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当前,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普遍关注的是问题的结果,甚少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多数孩子没有反思意识、反思行为。根据反思的发展层次,我们帮助学生形成反思“五步法”,为学生的自我反思找到切实可行的内容和途径,让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如下图:
反思“五步法”就是:行动——回顾行为——分析关键行为——解决策略——重新尝试。通过“五步法”,帮助学生反思和审视原有认知中的不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对策,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开展及自身反思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错题分析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有主动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能够对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有梳理总结的意识和方法;能够对自己的错误主动进行归因分析并能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方案做出合理的调整,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充分利用错题资源,通过学生自主纠错,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高自我辨析能力,养成自我检查习惯,增强自信心,发展批判性思维;通过相互评析,激发学习的热情,催生反思意识。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不自觉地自我反思习惯。可以指导学生收集错题,抄录在错题本中,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错误地方,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并记录。下面是学生的错题本:
除了错题集的反思,还可以指导学生的针对错题进行每周反思,形成习惯。如:
教师还可以定期举行错题分享会,根据学生自主收集的错题进行分享,对自己的错题从错在哪里、怎样订正、错因归结等方面进行分享,直面错题补短板,从而迎难而上求真知。
结 语
反思如同一把开启自主学习的金锁匙,反思能力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使反思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的发展,真正助力学力生长!
参考文献
[1]张齐华,数学学习需要反思——一些教学思考与实
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