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致力于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的融合,以此满足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模式融合策略,希望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思路,完善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
读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当前非常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能展现出语文学科精彩纷呈的特点。但是,就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模式融合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的融合教学还存在形式化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抓住文章细节,积累写作技巧
写作的开始是阅读和积累。为此,教师要从文章的细节入手,和学生一起阅读,帮助学生积累相关写作技巧。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从文章的细节入手,展开了教学。从体裁上讲,这篇课文在体裁上属于散文,记录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为了照顾因为瘫痪而阴晴不定的儿子,对儿子隐瞒了一切,直至离世,文章歌颂的是伟大的母爱,这些在文章中的很多细节描写上都有体现。另外,课文还借助了很多动作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心翼翼地照顾着病重的儿子的母亲的形象。如“我”在生气发脾气时,母亲的动作时“悄悄地躲出去……”,这几处动作描写十分巧妙,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了阅读分析。作者借助动作描写,使学生看到了母亲在面对“我”时小心委婉的态度,母亲在尽力照顾儿子的情绪,维护儿子的自尊心,也正是母亲的坚持和守护,让“我”慢慢从绝望中走了出来,但是那个时候,母亲却因为绝症去世了。除此之外,作者还采取了对比的描写手法,用“我”的绝望和母亲的坚强作对比,用“我”的阴晴不定和母亲的温柔体贴作对比等等,这些都凸显了母亲的形象,也让课文最后“我”在得知真相以后对母亲的愧疚更加真实和浓烈,更加容易打动人心。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鉴赏文章的诸多细节,成功帮助学生积累了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完善了学生的写作方法。
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教师需要树立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组织对比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从而产生创作欲望,并在坚持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例如,针对八上第二单元这几篇课文,教师就采取了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十分特殊,作者用非常细致的描写方法,埋下了两条线,一条是自己和藤野先生之间的交往故事,另一条则是爱国情感。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和藤野先生相处的片段,为我们展示了藤野先生的形象以及作者从藤野先生身上获得的启发,即爱国精神。《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有很多的线索:1.时间推移线索;2.人物特征线索;3.思想感情线索等。所有的线索都围绕着作者的母亲,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母亲勤劳俭朴、坚强不屈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决心。《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和之前的两篇完全不同,其展示的是一幅肖像画,只不过这幅肖像画中,不仅有人物的外貌形象,还有人物的精神世界。《美丽的颜色》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居里夫人,作者记录了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过程,从文章的语言描述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
教师通过组织对比阅读活动,使学生学习了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也从中汲取了相关的写作手法,在之后的写作中可以实现灵活应用。
三、推荐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写读后感
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就实现突飞猛进,特别是写作,写作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作为支撑,只有阅读量足够,积累的素材足够,才能在写作上实现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入手,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并要求学生及时写读后感,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例如,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阅读我国的四大名著,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相关的影视资料,因此,阅读难度并不高。教师就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四大名著入手,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阅读四大名著,一个学期阅读一本即可,利用寒暑假写读后感。
教师给学生留出的时间非常充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压力,使学生在保持身心愉悦的情况下完成了名著阅读,并写出了自己的阅读感想,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喜欢的章节,喜欢的人物等,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读写水平。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读写融合的教学模式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细节,积累写作技巧。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对比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课标要求,为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并指导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想,写读后感,以此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巧红.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知识文库,2022(14):139-141.
[2]董艳芳.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模式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2022(19):87.
[3]庹必维.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模式的有效融合方式[J].考试周刊,2021(3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