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和学校。它们是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笔者过去一年来在家庭与班级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尝试,探索如何构建畅通的家班合作平台。
【关键词】家班合作;家委会;家长微信群;家长会;家长培训;家访
一、开展家班合作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生学习生活在每一个班级,显然家班合作育人则是学校育人功能的具体实施基地。接班之初,笔者通过家庭信息表以及家访等方式,对班级学生以及家长,家庭背景有大致的认识。2014届初二四班学生家长整体表现出以下的情况:一是年轻化,家长普遍是70后,几乎都使用智能手机;二是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并且关注点不仅局限于成绩,更加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对老师尊重、热情。这样一群高素质的家长无疑是一笔优质的教育资源,争取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让他们主动参与班级建设成为摆在笔者面前的大挑战。
二、家班合作育人策略的探索
家班合作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是一项双向活动。家班合作的作用力更能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简单粗暴地介入,而应该是相互理解,春风化雨般地协调各方的矛盾。具体操作策略:
(一)班级家委会是家班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有效地发挥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为使家长委员会有质有量,能胜任各项工作,班主任在全面调查了解、做好家访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将那些具备“三心两力”(热心、爱心、关心和能力、实力)的家长选入家长委员会,使之成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指挥者、领导者。协助班主任举办班级活动、家长会、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等,充分发挥家委会“领头羊”的作用。
(二)巧用“微信群”搭建家班连心桥
一是利用家长微信群直播学生的学习情况、校园生活等,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笔者曾把小组成员上台齐读挑战书的情景通过小视频发送给家长,有些家长表达谢意:“感谢老师提供机会让孩子上台,锻炼胆量”。微信不仅满足了家长“视察”需求,更增强了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班级管理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家班氛围。二是发送温馨提示。适时地给家长以温馨提示,让家长感觉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温暖。如当季节有变化时提醒家长和孩子的穿着以及在上学放学路上注意安全。三是分享家庭教育方法。通过微信群来影响家长、提升家长,让家长了解到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和技巧。通过推荐文章《孩子,我们一生的投资》、《哈佛的训言》、《李开复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意在使家长意识到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最具价值的投资;让家长感受到教育孩子要有长远的眼光。四是召开微信家长会。把家长会搬到“网上”,家长和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零距离”交流。
(三)家长会是家班合作的有效载体
家长会是进行家班合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期中考试后,笔者组织家长回校召开家长会,通过召开家长会,可以把班级的先进管班理念和管理措施展示给家长,取得家长对班主任各项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并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总之家长会是沟通学校与家庭、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保持密切联系、协调一致的有效形式和途径,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家长培训是家班合作的新起点
家班合作中最大的阻碍就是家长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因此家长培训的首要任务就是统一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明确:教育绝非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不可能靠学校和老师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为此,结合教材《父母课堂》召开了《言传身教,创建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为主题的家长培训,向家长传播先进的教育方法,对家长进行有效的家教培训,提高家教的科学性。
(五)家访是家班合作的最佳切入点
家访是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也是“家班”合作的最佳切入点。它具有协调各方面要求、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以及为因材施教提供条件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家访是老师上门“数落”,家长唯唯诺诺,学生愁眉苦脸。这样形式也许在短时间内能起到震慑的作用,但是在家班、师生、亲子间筑起了高高的围墙。笔者希望通过不断地探索尝试,寻找有利于家班发展的家访形式。利用周末,笔者偕同科任老师,拿着奖状上门家访。对月考成绩和表现优异或进步的同学。上门进行表彰。这对于孩子是一项荣誉,其实也是家长的骄傲,即使在其中也有些不足的指出。但这样先给个糖吃的方式更让他们乐于接受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也动力十足 。
家校合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中,调整,改正,并且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模式,在不断的学习中,笔者希望能够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丛书编委会.《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2]亚当斯密著 韩巍译.《道德情操论》.西苑出版社.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