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能让学生绽放出五色斑斓的艺术,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很难在照顾学生群体共性的同时兼顾个体特性,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追踪式的教育服务,根据其特性需求设计出适合的学习策略,进而起到调节学习方式、深化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效果。本文就对大数据指导下的课堂深度融合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教学
引 言
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冲击,基于大数据技术我们能够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全方位服务,其所具备的较强适用性与操作的便捷性等优势特点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熟知,一跃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全新推力。大数据也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力之一。
一、大数据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价值研究
(一)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课堂教学不单单是为了讲解书本知识亦或者传授教师个人经验,其从传统的知识传输转变成了知识共享和二次加工的过程。从整体来看,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大数据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线上教学,这是特殊背景下所衍生出的必由发展路线,我们所熟知的微课、翻转课堂或慕课,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最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让教学变得更具体化、生动化、趣味化,学生在屏幕一头便能感受到学科知识的无穷魅力。除此之外,我们借助专门的习题训练工具,通过大数据技术,快速且具体地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在系统后台快速调出学生的考试成绩、测评分析等诸多内容,不仅能直观地看到学生近期的成绩,还能根据后台的数据分析快速寻找到群体的共性问题和学生容易出现的特性问题,方便教师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与教育手段。
(二)有助于精准教学地图的完善
通过系统应用的优势功能,我们可以将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具体表现绘制成较为精准的教学地图,从而直观地看到本班级学生在某一特定科目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中可参考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核心主题班级状态、核心主题上的学生情况、核心的教学主题等内容,为后续个性化教学服务提供原始的数据支持。
(三)方便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与教师的各项数据已经成为学校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尚未运用大数据之前,我们所采用的档案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教师很难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完善或翻阅,而通过智慧学习平台搭建,我们可以为学生精准推送有关内容,如课外学习资源、个性化引导内容与测评方法等,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进行精准把控,将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精细化手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效推动学生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
(四)有效提高家校合作深度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这种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双方沟通不到位所导致的,而借助网络技术,教师与家长之间可打破时空距离,可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探讨,家长也能迅速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哪方面有所欠缺、哪方面有明显优势,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生成教育认同,并掌握相应的教育策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在维系家校关系的同时,有效拉近亲子距离,可谓一举多得。
二、大数据指导下的课堂深度融合策略
(一)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教学管理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知识灌输,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强硬的姿态要求学生掌握某些知识或完成某项任务,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身为受现代化教育思想引导、坚持走素质教育路线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以平缓且多样的方式去传授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助力其全面成长。首先,我们要以现有的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问题上的管理与引导作用,借助新设备、新技术去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其次,我们要重新设定大数据教育的管理权限,结合所教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科特性,合理构筑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完善相应的教学计划,让大数据平台呈现出更能凸显兴趣化与差异化的课程安排,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完善相关的跟踪机制,建立教师、学生、教学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架构,从而达到突破传统限制、推陈出新的效果。
(二)大数据技术在课程前后的有效运用
通过近些年的教育实践我们不难看出,仅仅依靠课上时间就想让学生达到教师、家长所期望的高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学生的课下时间去对课堂进行巩固与延伸。在传统模式下,教师以布置大量练习性作业为主要内容。“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我们重新思考课前、课堂、课后三者间的关系,减少作业量的同时提高作业质量与针对性,而大数据技术无疑成为践行“双减”政策最有效的工具。
比如,我们之前运用微课,虽然能有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学习方法的效果,却难以把控学生观看质量,往往只能通过学生回答微课题目的流畅性与准确度进行判断,而借助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在平台中发布微课视频,并在视频中加入交互功能,比如学生可以在微课中完成习题训练等诸多内容,且相应的数据可直接传送至后台,也就代表着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个学生观看了多少次、在哪个时间点曾经暂停过、习题的正确率如何等,对微课教学的整体质量进行把控。除此之外,我们更可以借助平台的优势功能,对优秀微课视频进行深入研究,并供给全校师生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与教育公平有一定帮助。
借助大数据技术我们还可有效推动分层教学的展开。在之前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虽然意识到分层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积极运用,但还是有重课堂、轻课后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分层的作业内容一方面不利于查阅,另一方面统一公布的方式有可能会打击到一些学生的自尊心,而借助教育平台的私密特点,我们首先可以在学生不知情的前提下为一部分同学降低或提升作业难度,随后以电子试卷的形式下发给学生,这样一来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服务,避免传统作业模式中因内容相同所出现的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好”的情况,提高各层级学生的做作业的效率与质量,真正发挥出作业的引导作用,二来是能够以“一对一”的方式避免因学生知晓自己所在层级而出现的“沾沾自喜”或“愁容满目”问题,最大程度照顾学生感受。其次,我们还能够大大提高作业的审批速度,在学生做完训练后系统会自动得出分数、总结学生们的共性问题,教师只要通过观察数据变化就能对学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且当学生达到突破层级的要求后,借助系统优势功能还可逐步提高习题难度,尊重学生能力成长的过程性需求,直至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所在,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积极学习新技术、寻找新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谷子骞,赵健崎,张洪宇.浅谈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抖音式短视频爆发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3):84-85,92.
[2]王凤云.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化教学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2):113-115.
[3]姜永春.“大数据+双创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挖掘课程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22(08):109-111.
[4]康萍,江治平,方连更.后疫情时代基于大数据的开放教育在线教学模式改革设想——兼论学习平台的优化路径[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0,29(05):1-8.
[5]轩颖,董雅楠.大数据时代下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新视点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04):82-86.
[6]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