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识字和阅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识字是阅读的前提,阅读是识字的提高。二者是课堂教学中十分关键的部分,唯有使二者具有一定的协调与衔接,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本文针对低段语文课堂中的识字与阅读教学的融合,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低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对策
孩子识字的发育阶段是三至六岁,而阅读的发育阶段则是六至十二岁,由此可见,低年段是识字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把握二者的教育内容,同时有效推进二者的结合,不要离开识字而讲阅读,更不要离开阅读而讲识字。通过识读结合,同学们就可以在培养读写技巧的同时增加识字容量,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下扎实的根基,对策如下:
一、培养识字技能,为阅读奠定牢固的根基
就阅读与习作而言,认字与书写才是根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规定,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认识一千六百左右的常见汉字。由此可见,低年段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认字。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的前提,学生若没有掌握大量的词汇量就难以流利地阅读,难以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文字的含义。因此,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借助教材教学,归纳识字方法
识字是低年段的教学重点之一,综观低年段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四册书一共安排了六个识字单元,每个单元所要掌握的的识字方法不一样。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汉字的构成规律,同时熟悉规律,并运用规律举一反三。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一单元的《3小青蛙》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清”“情”“请”“晴”“睛”这个种字的特征,进而总结出形声字的特征: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如“晴”字,形旁“日”代表“晴”与太阳相关,声旁“青”则代表“晴”的读音。他们总结出形声字的特征,懂得依据词汇推知字义和读音的办法。在讲授会意字“明”“看”时,我引导学生借助做动作或借助图画来理解这些汉字,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使其既理解了会意汉字的特征,也熟悉了会意字的识字方式。
对于某些生字,特别是那些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原有形态特点的生字,我则往往指导学生使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笔画”等办法来识记。在此基础上,我还普遍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记住汉字,如“猜字谜”“编童话故事”“编顺口溜”“编童谣”之类的游戏方式。
(二)创造识字情境,调动识字积极性
低年段的学生天性善变,注意力非常容易受到影响,而且注意力的持久性也不高。课堂上如果只采取单一的形式组织教学,老师往往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教学效果不佳。要想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投身学习,就需要采取相应举措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比如,有时候我将生字卡片制成水果形,将它悬挂在“果树”上,用“摘水果”的活动引导他们主动记住汉字。当他们牢记汉字后,还使用了“找朋友”的方法,将汉字的音、形、意有机地融合,来提高孩子记忆效率。
(三)创设识字氛围,提高识字效率
人对事物的认知,都要经过不断识记的过程,才能巩固记忆。学生识字也是这样。如果教材上学过的字词不通过课外练习的理解、运用,过一段时间就会被遗漏。但为了不加重他们的课业负担,教学中我选择了他们易接受的方式,多让学习过的字词与他们见面,让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增强认知和合理使用词语的意识。
1.在学校中创造识字氛围,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学校是孩子学习认字的广阔天地,而教室是每个孩子能找到的最近的、最安全的阵地。于是,我总是引导孩子通过课余时间阅读教室里的标识、宣传单、黑板报及身边的教学用具、书刊杂志,从中找到熟词生义朋友;课间时,我常常和他们共同玩“生字开花”游戏活动;语文课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常常进行“组词接龙”的比赛;另外在班里设置“识文墙”“识文门”,在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栏目等,浓郁的知识气息一直萦绕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为学生自主识字搭建平台。
2.在家庭中营造识字环境,让他们多认识字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大力宣扬增加小学生认字总量的意义,发动家庭紧密配合,在家庭中营造知识环境,让他们尽量多地认字。例如与小朋友共同为家里的物件、摆设制作标志牌,在指导认识生词时,与小朋友共同进行“找朋友”活动,使认知事件和知识紧密结合;收看电视节目和阅读书报时,有意识地让小朋友看一些文字,不了解的字及时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使识字与读书紧密联系;让孩子踏出家门,有意识地提问他们认识什么字,不认识什么字,同时引导他们自主记忆,将认知与观察身边事情有机融合。
3.组织交流识字的成果,提升学生识字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引导他们加强应用能力,要他们尽量多地识字、写字、用字。在课外阅读时,我也常常举办一些游戏比赛:谁在读书中识的字最多,谁读懂的词最多;在写话练习中,比一比谁用全部的汉字写文章;我还在班级中举办“争当汉字大王”活动和评比“汉字优秀小组”,以激励他们认字的主动性,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此外还有古诗默写、说听故事、看图写话等项目。系列课程的实施,使识字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将书本融入活动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识字质量,为学生的识字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二、增大阅读量,为识字提供生动的语言环境
孩子的汉字量日益丰富以后,逐步具备了相应的读写能力,这时老师应把知识与习作有机融合起来,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点拨,有助于他们较好地掌握文本中的语言,提高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记忆文字最好的方法便是将文字放入阅读当中,这比单纯记忆汉字要高效很多。那怎么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对策如下:
(一)主动创造良好阅读条件,满足学生的读书需要
为使他们有好书阅读,并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我较注意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发掘与运用。比如,借助校内的图书馆或“流动书吧”,以解决学生的读书需要;通过学生家长会,把课外阅读的价值、功能以及阅读的内容等告知家长,让其为学生购买课外书,并得到学生父母的了解、帮助与配合。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低年段不能布置书面作业,因此我只能布置读书和背诵的作业,为学生进行课外读书创造空间和时机。每天借助我校安排的“晨读”,有规划地进行学生课外读书及辅导等工作,既保证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也提升了读书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体验课外阅读的魅力
创设健康和谐的读书环境,是调动低段学生读书兴趣所需要的。
1.营造浓郁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学校要极力营造浓郁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如书香学校、阅读征文大赛、阅读讲座、诗歌朗诵比赛等大型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乐阅读、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在校园建设中重视人文建设,使广大学子随处体会到读书的魅力。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
通过开设多姿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将每周三下午的语文学习课作为班上的重点阅览课,并根据每个学生平时的成绩,通过评选班上的“阅读之星”“讲故事小能手”等,引发每个学生强烈的看书兴趣。每年举办一场读书竞赛,让学生反映读书现状,交换阅读体会,共享学习的喜悦。
(三)老师强化帮助,正确引导学生读书
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影响,中低段的学生在对图书的选用与认知能力方面还没有完善发展。我通过不断完善读书项目、内容、方式等途径,引导他们合理读书、科学阅读,避免黄色和非法书籍、出版物,同时耐心解答他们在读书时产生的困惑,和他们共同探索读书的快乐。如此一来,他们不但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总之,在识字的过程中可以提高阅读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识字率,让我们都来试着走“识字与阅读教学的融合”之道,从而使低年段的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并驾齐驱,真正地提升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敏丽.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和阅读教学的关系[J].学周刊,2019(24):144.
[2]王玉元.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和阅读教学的关系研究[J].才智,2018(10):19.
[3]于玲玲.趣味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识字和阅读教学中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87-88.
[4]浅谈小学语文识字、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下的教学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19(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