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巧设情境在初中历史体验式学习中的运用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体验式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观。体验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通过巧设情境,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关键词]巧设情境;体验式教学;探索

“体验式学习”立足于“建构主义”教育思潮。“构建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方式的变化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主题。江西省特级老师李广冰经多年研究,总结出如下两种“体验式学习”的基本模式:

图1中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中,无论是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学习,还是指导学生亲临现场,写下考察所得,其过程都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去进行学习,花费时间均较多。初中历史课堂在课外历史活动探究中完成,每节课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本人要结合任教学生特点,根据某一章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精心创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历史课堂,是大多数高效课堂的最佳选择。巧设情境是体验式历史课堂的重要一环,也是考验教师磨炼扎实功底的好途径。下面结合笔者执教的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北伐战争》一课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巧设情境的体验式课堂谈一谈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思考。

一、善于观察,积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有效地借助现在信息化手段在课堂的广泛应用,设置学生视觉直接看到的故事性图画情境、场景和角色情境,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无味的局面,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从“国共第一次合作之路”入手,设计了“一场距离同学们最近的国民革命之旅”。

笔者在课堂导入处虚拟了一所旅行社的名字,提出今天老师是以一位临时导游的身份,即将为同学们讲解一下一日游的四处景点(教师一一展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景点名字:他们分别是中山纪念堂、国民党一大召开旧址、黄埔军校和省体育场)。因为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很快便能说出名字出来。随之教师再打出醒目的标题:“熟悉的地方原来有哪些惊人的历史?”。教师提出种种疑惑过渡:“都是去过的地方,背后有哪些惊人的历史故事是自己不知道的?更神奇的是,这些景点还能组合起来变成一条同一个主题的旅游路线?“国民革命”跟这些景点是什么关系呢?什么是国民革命?跟今天课前读的《北伐战争》是什么关系……”这样以旧带新,融入乡土历史导入情境,很快抓住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兴趣也来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从体验这条旅游路线中发现些新鲜东西。

二、精心设计问题,突出可行性和挑战性

教师课程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是所包含的事件是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是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根据情境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无法利用任何已知的知识或经验来做出回答,那提问是无效的,课堂可行度低。笔者在第一次试讲《北伐战争》时,发现学生兴趣最低点的地方是提到“国民党一大召开旧址”的时候。事实上,这个景点在国民革命的历史地位相当重要——历史上各种文字史料和珍贵照片都见证着历史上著名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就是从此处地方正式开始的。笔者知道此处和本节课的重要关系,却没能让学生感应到此处的重要之处。课后反思大概原因如下:1.该旧址又为中山大学旧钟楼,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大院内,但进去机会少;2.该旧址实物展出较少,教师除了找到一张当年召开会议的礼堂照片和孙中山步出礼堂后的新闻照片,别的新鲜介绍几乎没有了,学生觉得还不如前身是孙中山总统府的中山纪念堂有意思呢。因此,当老师提问,“国民党在此处召开的一大,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标志着什么的开始呢?跟国民革命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出现了冷场。最后笔者不得不提醒学生书本某某段落有提示,才有一两个学生反应过来,且是照书直念。这不是真正的“体验式学习”,教师摆出了情境学生却无法融入,问题的设置也失去了可行性。

经过查找史料重新修改,做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修改:1.在正式介绍四大景点前补充“国民革命”的概念。“国民革命”是广州近代乡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课本知识与本土历史的内容很有必要。要想让学生知道“国民党一大旧址”的重要性,必须让学生注意到这场会议的内容与“国民革命”的概念有哪些呼应之处。2.增加在国民党一大中参会的三位共产党员代表图片,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在中央党校著名教授金一南的著作《苦难辉煌》中发现:“1924年1月,由孙中山主持,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员李大钊、陈独秀、谭平山、毛泽东等人参与出席……”在讲述《北伐战争》前一单元,学生们已经学习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对“南陈北李”的历史地位和人物图片都非常熟悉。教师先插入国民党一大召开会址图片后,马上插入三位学生熟悉的共产党员代表图片,提出具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共产党员代表的他们为何会出现在国民党的一大会议上呢?同学们能从课本第一段文字找到线索吗?”有了这样的情景设置,大部分学生通过情境经动脑筋思考和再次阅读材料都理解和提得出课本这句“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是两党人员都出现在同一个会议上的主要原因。教师利用板书结合“国民革命”的概念进行呼应小结:“国民革命开始:国民党一大召开”。

学生经历了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后,不但兴趣不减,还对下一个情境更期待了。巧设情境中注意问题的精心设计,注意问题的可行性和挑战性,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自信心和好奇心,高效课堂也就出来了。

三、紧扣课堂主题,该取舍时就取舍

越秀公园有一处“孙中山读书遗址”。历史上,孙中山读书遗址处原名为一栋叫“粤秀楼”的孙中山和夫人休息与下班后办公场所,当年工作人员还修了一座高桥把纪念堂的前身,即山下的“总统府”,和山上的“粤秀楼”连接起来,方便作为总统的孙中山上下班。1922年6月16日,孙中山一直视作亲信的军阀因与自己政见不合,选择了极端的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的方式来进行武力报复,孙中山成功逃亡出来……首次试讲时,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景点,再补充以上丰富新鲜的课外知识,一定能大大吸引学生兴趣,足不出门就体验到历史课的精彩之处。结果,笔者不但在中山纪念堂和孙中山读书遗址的介绍处花费了大量时间,提到“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黄埔军校的建立”时,曾在大学时期担任黄埔军校旧址讲解员的笔者,也滔滔不绝补充了一大堆“新中国在军校出现过的四大元帅”等课外知识,结果,导致课时严重不足,其他重点难点部分不但无法突破,能提及到的也是极其匆忙。

把一节课一分为二,拆分成两个课时来完成,这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可是《北伐战争》这节课没有必要。首先笔者给本节课添加的副标题为:“记一场

国民革命之旅”,在教学设计中本节课的重点为“国民革命的国共合作背景和北伐胜利进军”,难点为“北伐战争胜利原因”。基本的板书设计线索如下:

尽管学生对大部分相关景点有着天时地利的了解之便,教师在情境设置方面有无可否认的优势,可是“孙中山读书处”“粤秀楼”“四大元帅”课外材料与“国民革命”主体皆无直接关联。教师在体验式课堂上进行情境设置只需选择其中最合适的一两处即可;而本节课的标题“北伐战争”实际上就是“国民革命”的高潮部分,可与前面设置的“国民党一大召开”后通过解说直接过渡、连接。像以上补充过多的课外知识,这节体验式课堂的主体已让学生觉得无法清晰,与教师的板书线索相悖。事实证明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好高骛远肯定不如脚踏实地,只要教师抓住一条清晰主题线索,突破最基本的重点和难点为求呈现最有效的体验式课堂,笔者对几个作为情境设置的景点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筛选,无论之前花过多大力气去搜集的内容,只要与“国民革命”主题无关的一律删掉,改进后得出如下情境设计:

教师:展示定义,解释国民革命的概念,强调国民革命的基础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提出问题,促成国共合作的历史契机是哪些?

A、探索景点一:中山纪念堂

教师:补充本校同学熟悉的纪念堂的外、内建筑特色,提出问题:孙中山逝世后,中山纪念堂为何选址此处?结合总统府旧照片、地图,补充孙中山北伐的背景和革命实践教训。

教师过渡:为了一己之私的军阀不是革命者的真正盟友,孙中山接下来要寻找的新伙伴会是谁?

B、探索景点二:国民党一大会址

教师:补充国民党一大会址现今所在处,展示三位参与当年一大的著名共产党员图片,提出问题:为何他们会出现在国民党一大?引导学生结合文字材料找出孙中山的革命新盟友。教师指出,促成国共首次合作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开始。

教师过渡:一大结束后,国共双方在吸取军阀叛变的经验上得出一致的教训,要革命,必须一起创建一支忠诚于革命本身的队伍,于是,一所新式军官学校诞生了。

C、探索景点三:黄埔军校

教师:询问去过黄埔军校学生的感受,展示简陋的校舍图片,指出旅游需要三分看,七分听;介绍曾经在军校赫赫有名的国共两党人物(从校领导和教师方面),点明这是国共合作的黄埔;展示一期学生照片、旧对联和校长蒋介石亲自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为后面蒋介石主动叛变革命埋下伏笔。

教师过渡:革命曙光乍现,校总理孙中山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哪些同志来为总理的遗愿继续努力?

D、探索景点四:省体育场

教师:展示与对比省体育馆进行运动会的照片和蒋介石率领北伐军在东较场誓师照片,指出,当年的东郊场是以黄埔师生为骨干的年轻北伐军即将要抛头颅洒热血之地。通过誓词展现北伐军的不怕牺牲。

教师过渡:北伐战争开始了!(引出本节课另一个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笔者使用以上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在实践上通过巧设情境,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让教与学辩证统一、历史与生活现实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考察相结合,在实践上可推动历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拓宽了历史教学与学习的视域。

本文是广州市教科规划课题《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三维测评模型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58)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衍.体验式教育的原理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王利红.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历史教学问题,2009(01).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