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双线单元结构,即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来安排单元的内容。教师通过阅读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可以清晰地知道本单元的训练点。这有效地帮助老师解决了在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然而,语文要素的落实是需要实践探索并总结经验的。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有不少的教师对“语文要素”的落实缺乏具体有效的方法,浅尝辄止,要么只是粗读一下单元导语页的“语文要素”,要么对“语文要素”只有概念化的认识,没有真正地将其转化为能力。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真正理解编者的意图,立足于单元整体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以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将以《牛郎织女(一)》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牛郎织女(一)》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是在中年级“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旨在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学生通过前一课《猎人海力布》的学习,已经懂得把自己想象成文中人物来复述课文,同时也已经初步掌握了串联关键情节来复述课文的能力。《牛郎织女一》需要承载的要素训练点则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然而,我们在第一次试教时发现,尽管在复述前已经告知学生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可以从为故事人物添加动作、神态、心理等,但是当要求学生围绕着文章的某一句话进行创造性复述时,大部分学生依然无所适从,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添加,或者复述的内容非常单调,不太丰富。于是,笔者尝试把学习的支架进一步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创造性复述”这一语文要素。
支架”一词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也译为“脚手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汉语词典中是起支撑作用的构架。本文论述的“支架”是一种比喻,指的是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的扶持。“学习支架”是基于建构主义提出的,是教学者根据学习者“最近发展区”而为其预设的,有助于达到最佳学习目标,扶持学习,便于操作的支援型层级支架。
在第二次执教时,我们紧扣“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这一训练点,搭建了以下支架。
一、结合课后习题,搭建情境支架
笔者以课后习题为抓手,为学生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落实语文要素。我们以《牛郎织女(一)》课后习题“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训练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笔者一开始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看见的”“听见的”为学生创设场景。此时,老师通过言语创设一个较为详细的情境:在牛郎上山砍柴,遇到一只受伤的兔子便帮它疗伤。回去后,牛郎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哥嫂,于是,他来到了牛棚,把头靠在牛脖子上,对着老牛自言自语道:“.......”。学生先根据老师提供的情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想象牛郎怎么跟老牛把他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告诉它,让学生先做到有话可说。
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较为简短的情境,再次展开其他合理的想象,如“夜里,牛郎睡不着。他又开始像往常一样与老牛说起话来。现在你是牛郎,请你以牛郎的口吻说说为什么睡不着。”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睡不着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要求聆听的同学尝试发现发言的同时复述时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认识。
最后,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场景创设,大胆发挥想象,调动学生思考、创造的积极性,这样做到先扶后放,为下一环节创造性复述故事和演绎故事做好铺垫。
二、精心设计“阅读单”,搭建引导性支架
在第一环节的搭建情境支架的环节,学生基本上能对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做到了有话可说,然而学生设置的情节比较单一,不够曲折、丰富。为此,我们在课前精心为学生设计了预学单,为学生能创造性地添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让故事情节更生动、丰盈做好铺垫。
我们以课后习题第二题“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为例。学生围绕着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基本能复述出来。如:一天,仙女们趁着王母娘娘喝了几杯美酒,就开始昏昏欲睡,于是一位仙提出要偷偷地到人间看看,大家都一致地同意了。然而,这样的情节复述极为单一,不够生动,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时,教师紧扣句子中“仙女们”、“商量”这两个关键词为他们设置预学单,让学生顺着方向展开思考。如:围绕“商量”一词,可以引导学生商量时大家的意见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围绕“仙女们”一词,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不同仙女的穿着打扮、性格特征各不相同。
于是,我们根据小组成员的人数设置六个性格不一的仙女,有大胆提出想法的织女、胆小怕事的仙女、意志坚定的仙女会④摇摆不定的仙女、下决定的仙女、附和的仙女。学生在组长的分工下选定一个人物,然后把自己想象成选定的人物,在预学单上写下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在共学时,组员在组长的组织下把所写的内容串联成一个完成的故事片段,并配上肢体语言把故事生动地、完整地演绎出来。从而再次巩固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增加故事合理情节。如此,学生所复述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
三、抓住文体特点,搭建问题支架
在学生已经通过多种方法掌握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后,我们还可以利用文体特点加深对文章了解。本单元为民间故事单元,情节曲折、充满悬念是民间故事的特点。根据民间故事这一文体特点,我们可以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例如:老牛突然说话了,它会说些什么?它又是怎么知道仙女们什么时候下凡?这中间会有什么离奇的故事呢?这就为学生创造性复述搭建了支架。
综上,“语文要素”是统编版语文教材提出的一个核心的概念,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需要落实的训练点。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紧扣语文要素,依托文体特点,借助课后习题、精心设计“阅读单”等,善于搭建学习的支架,才能,使语文要素在课堂上扎实落地,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