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编版教材增加了新的教学理念,针对单元核心素养,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性地制定可行的教学策略。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链”是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求,是一种高效的方式。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抓住语文要素之“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阐述相关“问题链”的设计,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策略;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包括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把语文要素切割分解成若干知识和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设计每节课的“问题链”,精准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扎实,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课文《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相关重难点,进行具体的“问题链”设计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一、以范例为切入点,设计“问题链”
“批注”就是阅读时把感想、疑问,注写在书中的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是常用的读书方法。很多人会通过作批注让自己的阅读更有效,而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旨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加深、丰富对文章的理解。
《牛和鹅》一文中已为学生提供样例,根据课文的教学重点“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学习并练习在有疑问、写得好、有启发的地方给文章作批注”,教学难点“结合批注,抓住关键词,体会‘我’对鹅的害怕,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一:文中一共有几处批注?——五处。
问题二:文中五处批注的角度是一样吗?——显然,通过分析已得出第一处批注的角度是有疑问的地方,第二处批注的角度是写得好的地方,第三处、第四处和第五处批注的角度是有启发的地方。
问题三:为什么要这样批注?——第一处批注的疑问是什么?第二处批注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第三处、第四处和第五处的启发又是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出证据吗?——第一处批注说明小朋友对课文的相关句子有疑问,不太相信这种说法。第二处写得好的地方好在运用了动词,把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身临其境。第三处批注是通过鹅的变化,自己有了理解;第四处批注也是抓住“我”和孩子们的变化有所感悟;第五处批注是根据一系列事实,证明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
问题四:请你尝试用这三个角度给课后“阅读链接”进行批注。——拓展练习,学以致用,对三个角度的批注方法进行熟练巩固。
从课文中批注的范例作为切入点,设计“问题链”,找到批注的三个不同角度,抓住关键词,可以让学生学到批方法的同时,解决教学的难点,感受到“我”对鹅的害怕,理解蕴含的道理,同时提高语文素养的能力。
二、以课后问题为中心,推动“问题链”
部编版教材的改革最大的特点是双线并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各单元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后问题构建“问题链”,发挥更大的实效性。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中,第二道课后问题是这样设计的:从开始对演出充满期待,到最后疑惑不解,“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结合课文相关语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我”的心情变化很大,开始是期待、自信,后来是紧张、失落。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中“多想”表明“我”很期待表演,原因是想露脸,获得掌声,尝尝被鼓掌的味道。第9自然段中“我看着老师的脸,就怕她改变主意。”“我”有些担心因为自己不会小朋友说的豁虎跳而失去表演的机会。第11自然段中“我有充分自信。”是第10自然段中老师说了“不要紧,扮老虎不一定要豁虎跳。”并且指导了“我”具体怎么做……如此,学生在真切感受到“我”成长中的困惑的同时作批注,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效果。
科学的逻辑性强的问题设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真正有效的个性化阅读。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计,是根据本单元第二个语文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专门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只需仅仅抓住课后习题,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就可以落实到学生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我”的心情变化,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关注行文线索,巧设“问题链”
行文线索是指文章按照某种依据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陀螺》一文主要通过回忆童年时“我”用小陀螺战胜大陀螺的经历,其篇幅较长,以“陀螺”为线索展开全文叙述。根据课文线索“陀螺”可以设计以下循序渐进的问题:
问题一:课文围绕“陀螺”讲了哪几件事?说陀螺、盼陀螺、得陀螺、陀螺亮相、斗陀螺和得启示。
问题二:具体到每一件事,“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课文中的细节,提炼关于心情的关键词并作批注。——从“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感受到“我”盼陀螺时很懊恼;从“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感受到“我”盼望得到陀螺的状态是渴望;从“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体会到“我”得到陀螺时的兴奋;从“士气大减”“不敢向任何人挑战”体会到因为“我”的陀螺又小又丑招来嘲笑,当时“我”很尴尬;从“辉煌的时刻”“胜利的滋味”“幸运的甜头”体会到“我”斗陀螺胜利后无比欢乐和自豪的心情。
两个问题都是围绕陀螺这个线索展开,即达到解决教学重点“能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也解决教学难点“能借助表现心情的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一个精准的“问题链”能有效地让教学目标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得到实践和有效运用,有效帮助学生打通学习思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使学生的知识在问题解答实践中得到有效地建构,在问题延伸中得到有效地迁移,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的有效拓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