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紧密相关。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促进阅读。读和写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提高读、写能力的目的。然而实际的教学中,读和写存在割裂化、二者不能匹配发展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本文立足于探析“读写一体化”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基础和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问题探析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阅读和写作一直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不仅分数占比高,而且对于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得阅读、作文者得语文”恰恰说明了阅读和写作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饱览群书的学生,阅读能力较高,这部分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就是阅读和写作的不匹配,学生的阅读水平不能很好地转化在写作上。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深入进行“读写一体化”的问题研究。所谓的“读写一体化”就是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协调与融合,即在语文教学中,解决学生阅读和写作不同步的现状,以达到输入和输出的匹配。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由此可见,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课程标准也提到: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供重要的载体。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灵活地运用语言和文字就需要学生能够达到“读写一体化”,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 阅读、写作割裂化
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任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融合、统一,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衔接和串连,才能实现语言文字的输入与输出相匹配。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割裂。具体表现在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不够明确。其原因来自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教学中,教师对阅读、写作的教学未建立相关联系,并且对二者之间的联系缺乏重视,甚至未给予关注,如进行修辞手法的教学时,教师过分关注修辞的表达效果及阅读中修辞题目的答题技巧,完全忽略了如何使用修辞进行写作,这就使得修辞手法这个知识点的阅读和写作出现分裂;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说,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看作独立的学习环节,没有发现其中的联系,甚至从未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导致割裂,如学习《散步》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时,学生充分认识了这种写作手法,却没有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的意识。
综上,对阅读和写作内在联系的忽视导致了阅读与写作出现割裂。
二、阅读的碎片化
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也不难了。如果只会糊里糊涂地读,必然也只会糊里糊涂地写。”阅读对写作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尤其是要参加深圳中考的学生来说,面临的课业压力是无法想象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阅读时间严重不足,很多学生存在着阅读时间的短而不连续情况,还有很多学生的阅读内容是零散、不集中的,这就导致了阅读的碎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受学生学业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今社会和时代的特点有关,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得人们不得不追求快速而方便的“碎片化”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的出现对初中语文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压力,由于阅读内容的不完整,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片面的,如进行《西游记》的名著教学时,很多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不是通过认真仔细地阅读名著,而是通过识记各种复习资料和通关宝典上总结出来的简短内容达到目的,实际上对详细的内容、对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人物形象等艺术魅力一无所知,如何将《西游记》中人物塑造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更是无从谈起,这就更不用说传承和弘扬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
如上所述,阅读的碎片化不仅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具有消极作用。
三、写作的滞后化
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读写一体化中要求写作与阅读相互促进,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写作教学长期滞后于阅读教学,处于被动的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以深圳市使用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为例,内容为《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和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从单元的体例安排上看,能够发现每一课的内容与写作体裁存在关联,但实际上,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仅仅在文章体裁上保持同步,教学内容上很难挂钩,具体的写作教学过程与课文内容也很难衔接起来,尤其是写作教学被单独安排出来,很容易造成写作与课文内容的分裂,作为单元终结的写作内容被安排在课文教学之后,很难不出现写作的滞后现象。
从教学过程来说,绝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课文的教学设计时,重视对课文的阅读教学,注重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很难兼顾到写作水平的培养,对写作的教学也往往采取单独的课时来进行,教学上阅读和写作的分离也使得写作教学滞后于阅读教学。
从学生的学习来说,需要落到笔头上的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语文学习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对如何写作了解不够,即使掌握了写作的技巧,也很难写出优秀的作品。这种读和写的不同步使得写作长期滞后于阅读。
写作水平和阅读量的不匹配也是导致写作滞后的重要原因。教学中发现,许多饱览群书的孩子阅读水平很高,课堂教学中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都显示出其极高的语文素养,然而呈现出来的语文写作水平却不尽如人意,由听、说、读到写的转化存在障碍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滞后于阅读水平。
因此,写作教学或写作学习的滞后都使得写作长期滞后于阅读。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吸收越充分表达就越贴切、详尽。”而实际教学“读写一体化”中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所在,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相关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促进阅读。教学中重读轻写,轻读重写,读写各行其是,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将阅读和和写作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和推动,才能达到提高读、写能力的目的。而具体的解决措施则需要每一位语文教育者用心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参考文献
[1]高波.《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在初中学段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9(02).
[2]何雪芳.《作文教学滞后的原因及改革初探》[J].读写算,2011(58).
[3]慕亚新.《新课程理念下的快乐作文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08(21).
[4]王雪娇.《中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5]赵正潮.《中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