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至今日,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的新教材校本化成为各学校教育教学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新课程背景,对高中物理学科新教材校本化的策略与实践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新教材的应用、新内容的开发赋予课堂全新的活力与面貌,进而凸显学科知识特色,以饱含创新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提高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新教材;校本化
教材校本化是新课程全面推进的重要体现,它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有效的角度、层次内化知识,进而大力拓展教学的空间与范围。对校本化进行分析,从学生熟悉的方方面面进行切入有利于更好地呈现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在自发体验、认真总结中更深层次体悟学科特性,进而展开深层次的思考,逐步攻克难关,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作为教学主导者,教师应深谙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主动顺应其发展形势,对新教材展开认真的解读与分析,对知识进行创新,对内涵进行发掘,对校本化进行判断,通过反复的斟酌、变革打造品质课堂,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生活化新教材校本化情境
枯燥乏味是学生对传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认知,受内容专业性的限制,很多教师即使知道学生的负面反馈,也不敢放宽思路,仍然选择将思维局限在教材当中,导致课堂形式趋于单一,纯讲解、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苦不堪言,只能为了学而学,课堂教学毫无激情可言,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被忽视。对此,新课程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对新教材展开全面的解析,通过搭建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校本化情境,以更加生动的方式演绎教材内容,通过生活实践活动的设计、渗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以此引发学生探索,发散学生的物理思维,获得优异的教学成果。
例如,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与“重力”相关的实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与介绍。如此一来,严肃刻板的物理课堂变得接地气,学生在其中活跃的过程中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加强,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还激发了学习、探索的热情。又如,在“摩擦力”这一课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被乏味的物理知识催眠,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形象生动的音频与图片,并请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实例,以此帮助学生“提神”,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开展精细化新教材校本化探索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所面临的烦恼和困扰也不少,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可以借助新课程的优势设计丰富多样的问题,以此凸显新教材校本化的特征,促使学生就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进而帮助学生找到重难点的解决窍门,通过适当的点拨与指导健全课程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弹力》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授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尺子与弹簧,通过指导学生用力弯曲尺子、拉弹簧,促使学生展开思考:被拉开的弹簧和被弯曲的尺子有什么相同之处?生活中是否有相似的现象?以此完成情境问题的创设。之后,根据学生的应答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引入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即“弹力”。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教师再进行知识讲解就会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通过实例辅助讲解变得简单、明了,进而让学生快速突破难点,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三、组织创新化新教材校本化课程
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性的展示赋予教学新常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应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其直观、便捷、灵活的优势发挥出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教材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物理知识的演变过程,进而发觉物理课堂的魅力、喜欢上物理学习,由此走入新教材校本化中,不断拓展学生的物理学习视野,持续推动学生的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实现真正的新教材校本化。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通过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至抽象领域,确保学生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目标。同时,具有创新性特征的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种达到新教材校本化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简易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新的事物,刺激学生思考、探索,进而主动获取物理知识,掌握其中的内涵与精髓。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为学科教材校本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身为物理教师,应全面解读新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灵巧应用新教材,通过全新的教学方法、学习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进而推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的转型,加深学生的理解运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春来.指向深度学习的新教材二次开发和创新使用——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J].物理教学,2022,44(05):6-8,19.
[2]刘在英.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路径研究——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为例[J].吉林教育,2022(09):12-14.
[3]胡海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新教材的特点及针对性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5):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