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智慧课堂背景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微课设计研究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面覆盖,利用信息媒介、运用数据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智慧课堂的使用。智慧课堂依托于多样化的信息技术,从植根于基础教学的传统模式,向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环境延伸,从而为师生营造了连贯丰富高效的教学条件。本研究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和小说对比阅读教学为例,阐述智慧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运用,通过分析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微课创设情境、利用微课解决疑难问题、利用微课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等具体做法,旨在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智慧课堂;《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微课

当前高效多样的语文课程体系在信息技术、多媒介使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应运而生多种教学工具。从理念到实践,微课逐渐成为一种创造性风潮,被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来。本文旨在分析当前高中文言文和小说的教学现状的同时,将微课作为有效的信息媒介引进高中教学实践过程中,为师生共创多样趣味的教学氛围。

一、教学程式化现状严峻

在高考语文的指挥棒下,千年的历史流变、广阔的地域差异让文言文阅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不高。文章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意等识记任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显得特别繁重,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探究兴趣要明显低于现代文,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明显不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肢解文言知识,挫伤文言语言在古今比较中的深刻性,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停留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积累目的上,用生硬的教学方法孤立文言篇章,撕裂文言语境,往往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索然,主动学习的习惯欠缺,教学效率低下。

当前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阅读,主要通过介绍小说知识、鉴赏技巧等来开展小说教学。学生将机械化的答题模板与文章内容进行结合,以不变应万变,忽视了当前新课程、新高考的语文考试中的新变化,这样的“应试”模板答题、“死板”套路学习往往作用不大。教师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套版,从小说要素、全文结构、段落讲解中僵化、机械理解文章,无法正确高效地引导学生的小说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自觉地变更教学方法,开展多样的教学研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革新的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的精准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学生应当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级地对自身所获取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进行评价。学生个体因为发展速度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的早晚不同,因而对不同的学习任务群的延伸程度、拓展水平也是不同的。当前的课程改革正是有效地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帮助学生分层次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当前的语文革新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如,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皮亚杰认为: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从这个理论出发,要让学生的发展达到建构的目的,就应当提供一个支撑它运作的“环境”。对于高中比较阅读教学而言,这个“环境”就是“文本环境”或者说是“课堂环境”,微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环境”当中。又如,从个性化学习理论角度出发,微课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不仅仅为个性的展现和养成提供便捷的学习材料,同时也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

三、《促织》《变形记》对比阅读中微课的应用

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所选小说涉猎古今中外,同时作品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因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而闻名。本文所选取的两篇作品恰好反映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小说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深化对高中统编教材的文本的阅读比较,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后,进行观察写作,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前预习——优化内容,提升品质

在正式学习《促织》《变形记》之前,学生通过智慧课堂平板以“蒲松龄”“促织”为主题的“自主学习指引”板块的学习任务单指引,观看“学习资源”的微课,读懂全文,知晓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介绍、写作背景、名家对《促织》的解读等资料,从而理解“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艺术成就。以“卡夫卡”“变形记”为主题的预习资料,来引入异化与社会变形的话题,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真实而荒诞的

世界”。

(二)课中教学——重点探究,自主学习

鉴于《促织》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教师可专门针对文言文的知识点制作一个系列微课。文言知识方面,制作了特殊句式,如固定结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等微课;制作了词类活用,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微课;制作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文言文的直译和异译等微课。每一个微课至少包含例题分析和规律总结两个要素。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层次在课前或课堂上可以有选择的观看微课,解决自己的疑惑。当然,如果观看微课之后,依然有不明白的,学生可以在智慧课堂平板的“讨论区”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老师就能以“再回复”的形式帮助解答。

梳理完《促织》文意后,教师可通过对比阅读,找到两篇小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探究两篇小说不同结局的原因,深化学生对作品主体的理解。充分利用平板的互动、推介、分享、保存、批注等功能,及时高效地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互动,通过分享推送课外资料,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两位主人公异化的原因,从个人、家庭、社会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延伸补充当时的社会环境。

《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里胥滑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变形记》: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找出路,一方面又陷入孤独颓废之中。

综上所述,无论是成名之子,还是格里高尔,他们所处的社会充满了荒谬和压迫,因此,我们说,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将人挤压变形,造成了人的异化。

《促织》《变形记》除了有刚刚分析的“人变虫”等相似之处外,还有没有不同之处呢?利用智慧课堂中的“全班作答”这一功能,选择主观题,发布习题时,选择学生拍照上传课堂作业;学生作答结束后,教师打开“报告”,迅速浏览学生作业,有选择性地进行点评。联系作家生平、作家的主观情感和个人愿望,或隐或现地投射到了作品中。

明确:东西方审美心理不同:中国传统文人包括蒲松龄更偏爱“大团圆”式结局;西方可能更偏爱彻头彻尾的大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为了引导学生对蒲松龄与卡夫卡的深入探究,可事先录制微课,以“东海西海,心里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为主题,一个是中国清初文人,一个是奥地利小说家;《促织》与《变形记》,相隔200多年,相距千万里,本不可相提并论,但他们的作品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异口同声地写到了“人变虫”的故事,异曲同工地表现了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此引导学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

(三)课后反思——以生为本,切磋反思

为了检查学习成效,笔者针对两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常考点设置了五道选择题和两道简单题,并将每题的分析都录制了微课。学生在平板上检测完后,平台会自动显示对与错,也会显示正确的答案,倘若看了答案还不明白,就可以点击相应的微课看详细的分析,便于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实践反思

微课可以呈现没有限制的信息群体容量,教师可呈现数倍于 40 分钟课堂以外的微课的群体,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作者、写作背景等,教师可将隶属于同单元或者是同专题的一个个微课集中到一起,将之形成一个系列,然后分类打包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观看,将个性化学习进行到底。

当然,微课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个度,不能为用微课而喧宾夺主、粗制滥造,此不赘述。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微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也能结合校情、教情、学情,积极研究和探索,让微课以最佳的姿态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本文系2020年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JG201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家祥. 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0(2019年4期):654.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