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关于高中体育校本课程中定向运动的建设措施为课题进行深入探究,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实践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现状,探讨了校本课程定向运动的优势及其可行性,拟对高中体育校本课程中定向运动的建设措施提出建议:强化理论,提升认知;优化定向运动内容;校本课程与定向运动的融合;进行规范正确教学。
【关键词】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定向运动;建设措施
定向运动最早属于军事训练中的项目,随着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由于其蕴含着德育、体能、智力等多重教育意义,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欢迎,现在定向运动已经成为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结合校本课程,两者融合在一起,为高中体育课程增添了许多色彩。校本课程的建设意义在于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对课程进行科学改造,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同时校本课程的个性化教学也迎合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思想,学校和教师作为引导者,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提供多样化课程。高中校本课程中定向运动的设立,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锻炼,同时帮助其提升智力、分析力和逻辑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一、高中体育校本课程中定向运动的优势和意义
定向运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定向运动具有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设定流程和规则,结合个性化教学,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变化,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情况加以提升。其次,定向运动融合了户外运动、趣味性、竞技性等多种特征为一体,具有丰富内涵,对于学生的体能、意识、品德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定向运动具有实用性,其中涉及的跑步的技巧、身体协调性、方向定位等技巧和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所帮助。
二、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堪忧,一方面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制度影响,学校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另一方面,高中体育课程的内容建设过于简单,不符合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要求。而定向运动正是基于这种现状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的完善和改进,不仅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德育深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勇敢、独立、坚持等珍贵品质。相比其他学科在高考中的分数占比,体育学科是比较低的,这也导致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度低。但教育是全面的,高考只是对学生阶段学习的检验,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明确方向,内在外在的能力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可以通过创设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来优化体育课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有一些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足,缺乏实际教学经验,教学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模式单一。以上都是现阶段高中体育课程中出现的凸显问题,下面结合现状问题给出相应对策。
三、高中体育校本课程中定向运动建设措施
(一)强化理论,提升认知
定向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意义上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意义,教师在开展实施定向运动前,要做好理论教学宣讲,例如在定向运动中应该收获什么、付出什么、注意什么,将定向运动的概念和意义细化,让学生清晰其本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感受定向运动的特有魅力,达到提升体育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校园定向运动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运用校园网站,设立校园定向运动训练的专栏。大部分学校可以采用校内的宣传栏介绍和宣传定向运动训练,学生也可以定期举办校园定向运动训练比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的校园定向运动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优化定向运动内容
定向运动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包括定向运动基础知识模块、校园短距离定向模块、百米定向模块、智慧定向、积分定向和野外拓展模块等多种形式,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的规划,同时要结合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进行个性化实施,例如班级A中的学生体能较好但灵活性较差,就要在定向运动中增设锻炼灵活性和协调性的障碍物,如平衡木、护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班级B中的学生与班级A恰恰相反,体能较差但是灵活性和速度较好,或者在一个班级内学生也有这样的差异化,针对这种差异化将学生进行分层训练,全面提升学生各项体育素养。定向运动的优化还需要提高课程技术普及,例如学生在户外越野跑的过程中,需要对节奏、距离感和不同地形的跑步技巧有所掌握。跑步节奏是定向运动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因为定向运动的距离相对较远,忽快忽慢会增加体能的消耗,不利于定向运动的平稳完成。而距离感是为了避免学生偏离直线距离的基础技能。针对不同地形的跑步技巧,一方面是结合地形通过脚掌落地点来缓解带来的震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在一些特殊地形中给脚掌带来损伤,比如在跑下坡路时,可以采取体位后倾,全脚掌或者脚跟着地的方法进行;遇见坡度比较大的滑坡,则可以采用侧脚掌着地的方式缓慢下滑,同时身体呈下蹲姿势,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要用手借助可减缓速度的物体增加安全性。以上都是高中体育中优化定向运动的有效内容。
(三)校本课程与定向运动的融合
校本课程的目的是结合实际有效改善课程质量,其重要实施者就是教师,在教师进行课程设计
期间,教师要从多方面参考,不能单纯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简单设计,这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会得到锻炼,学生也不可能从这样的课堂上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比如定向运动内容的固定化和单一化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感到缺乏新意,没有挑战和激情,这样一来,教师在开发课程过程中完全抓不到学生的兴趣点,自然也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培训,令其明确校本课程的实质,鼓励教师到其他学校或是网络媒体中获取相关经验,引进专业的体育项目教师,进而完成课程开发。在进行定向运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更应当安排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将他们的青春活力融入到课程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进行规范正确教学
体育课程中学生所参与的运动项目,很多都是之前接触过的,甚至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练习习惯进行运动,而不去管动作的科学与否,教师在其中就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结合自身较高的专业水平,给学生展示正确的动作示范教学,避免学生由于运动动作的不规范导致身体的损伤。例如在定向运动中的跑步,学生认为跑步没有任何技巧,但实际上错误的跑步姿势会对膝踝关节造成极大损害,正确的定向运动的跑步姿势应该是身体稍前倾,脚步轻盈,全脚掌着地,双肩放松并自然前后摆动。正确的动作示范教学能够给学生打下良好的运动基础,培养正确的运动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校本课程中定向运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趣味性、竞技性等优势,是高中体育课程的有效补充。同时在高中体育校本课程中定向运动建设中提出了强化理论提升认知,优化定向运动内容,校本课程与定向运动的融合,进行规范正确教学等措施,期望可以对校本课程中定向运动的建设有所帮助。因此,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开展体育校本课程中定向运动训练,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云峰.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4(6).
[2]谢晴,陈锭华.上海市国际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5(8).
[3]季浏,汪晓赞,纪伟,秦海全.体育的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
[4]牛波.开展定向运动对高中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J].考试周刊,2011(27):156-157.
[5]陈国庆.浅谈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07.
[6]房施龙.定向运动核心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时效性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