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外出,在半路上碰见一个佝着腰、不断扯着裙摆的年轻女子。出于好奇,我停下了脚步想看看究竟。原来她的裙摆被卷进了自行车的车轮里了。眼看着漂亮的裙子将毁在轮中,她急得又是跺脚又是拍车轮,就差没掉眼泪了。我用手将脚踏往相反的方向轻轻摇动,没想到裙摆就随着车轮反向转动,完好无损地出来了。
有时候,你越是急进就越不能解决问题。这也许就是常人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语文教学,也是人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目标的人文教学。反向教学,就是利用思维上的逆反心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一节语文课上,我要求同学们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行背诵。当个别点名时有个学生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会背。”再问另一个同学时得到的回答也是同一句话。由于是事先就做好布置背诵的任务,没想到他们居然没当一回事,我当时稍有发作地说:“背不了的,明天请继续。”出乎我意料的是在第二天的课上,他们几个消无踪迹,以旷课来逃避此次背诵的任务。之后的几天,他们一到上语文课就逃之夭夭,生怕又叫他们回答问题。他们之中,有一个是调皮捣蛋的;一个是性格孤僻的;其余一个是乖巧听话的。我左思右想就是想不通他们性格各异但做法居然如出一辙。起初我认为这只是他们凑巧罢了,应该没什么特别原因。一次与班主任对话,她对我说的一句话让我犹如当头一棒,她说:“他们怕上语文课,最主要是不想回答问题。”长久以来,巧妙的提问成为老师上课的主要特色,它可以提高学生们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解答还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甚至启发他们对同类问题的思考,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后,我认真对自己做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我很明白,他们拒绝上语文课的潜在意识就是拒绝我,拒绝学习,学习对他们来说已是个包袱。我在无形之中已给自己给他人套上了一个精神枷锁。
适当的压力会激发动力,但过重的压力会令人喘不过气,甚至会形成一股巨大的逆向力量。于是,我想起了反向的车轮。随后的课堂,我不再以问问题来提问同学们,相反,我让他们提出相关问题,而我则成为被提问的对象。老师、学生的角色转换让课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以前能够对答如流的同学此时也成为了一个个的小“讲师”;沉默寡言的同学则沉静思考;调皮好动的学生生怕被人忽略而频频举手。这样的课堂让我获益匪浅,同学们为了能展示自己的问题有深度、有水平,在课前就早早作好准备。以前的担忧和心焦一扫而空,他们不再害怕上语文课,更不会再逃课了。同学们生动活泼的主动性在这样的反向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无独有偶。我在讲解必修一《诗经·卫风·氓》之时,一直按照教参上所说的氓对女子始乱终弃,是个“负心汉”的说法来解说。直至我看到有学生质疑:女子为了爱情而嫁给有情郎,她这时的感觉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我们不能因为后来她的婚变就否定这个男人氓当初的“蚩蚩”的人品,毕竟,氓也曾对她好过。于是我想:我们会被一边哭泣一边走向决绝的女主角打动,是因为她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自己婚后的所有苦楚。反过来,这件事如果换作以男子的角度来叙述,又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任务下去之后,同学们个个都很积极地查阅资料,开始动起手来写作。没多久,同学们的成品交上来了,他们当中有些想法虽显稚嫩,但因为换了个角色陈述,氓的“始乱终弃”和“负心”最终有了理由:有的认为,“氓”字拆开来就是“亡”“民”,是流动的人口,也就是个商人。“行商之旅,本无定期”;也有的认为,氓以前家里贫穷,没有“良媒”,现如今家有“千金”(富裕),就忘了初衷,悔不当初……同学们不再只是凭借女子的讲述来评判氓的薄幸,而是从当时社会的状况及人性出发,有了这样的反转,我想同学们应该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中国的文化一直以来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们许多人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领域及行为上与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尤其是现当下的学生,他们正值年少,生气勃勃;他们张扬个性,追求另类;他们不受管束,我行我素,对当下的教育有诸多的不满,还时不时以韩寒等人自居,以马云为榜样,认为教育也只不过尔尔。当然,也不排除我们的传统文化对现今的教育有诸多的消极影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被以不同的形式推崇,教学的过程和作用被加以强调,这些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教与学相脱节。人们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出人头地的”人;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是,能否培养出多少个尖子学生,考取高等院校的人数有多少等。重功名的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教育价值观的教育质量观,而这种观念带给我们现今教育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对智商的教育,强调所学教材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被忽视,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因此而消失殆尽。 我国的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表现出各式不同的弱点:自信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而这些品质又都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来说这些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新课改呼吁,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上,不但以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为重点,也要以培养学生个别差异能力为着力点,尊重学生经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自主地进行探究及合作学习。这一重大改革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了体现,但真正的具体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尚处于探索之中。
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说学生的人格成长与知识的获取有极大的关联。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知识,学生首先要接触的是教师,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谈举止等都会或深或浅地影响着学生。当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学生。过多的要求,绷得过紧的思想,往往会使结果适得其反。弹簧压得过多过重,它所弹发出的相反力量也会更大,但如果我们能反其意而用之,也许会别有洞天,是另一种意境。语文是所有学习科目之根本,失去了这一根本,理解、创造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在教学实际中,是非感、荣辱感、对待学习中困难和障碍的态度和情感意志都会伴随着知识教学。特别是语文科目,情感意志的因素会更为强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知欲,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让他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个人的价值通过教育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人的个体发展空间也会因此而越来越大。某些人的某些潜能与生俱来,甚至是更大的。教师必须具备能使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某种条件,即充分认识这种潜能的价值并挖掘,尽可能地发展他们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个别差异性,启发诱导能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表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不再是一种负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任务就是首先要让他们在一种愉悦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能动性和参与到教学中的自觉意识,反向教学,也许是教学中的另一个天地。
当培养了兴趣,学习起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了。“游刃有余”讲的是规律性,学习自然也会存在它内在的规律。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它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变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同学们敢于说敢于做,积极踊跃,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见地的人,以学习作为快乐之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促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绽放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