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且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对于戏剧类的课文而言,更是需要一种具有较强互动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来积极地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让学生切身感受戏剧情节中的故事内容,并且感受主人公的情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课堂学习体验,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及
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倒入创新
一节优质的课堂少不了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课堂导入,但是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忽视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以及课堂导入的设计,从而导致学生在新课学习的开始就不能够有效提高知识学习的注意力、兴趣,不能够第一时间就跟上教师的教学思维。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课堂导入教学环节以及导入方法的设计和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关键,教师应该积极地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文本特点,来设计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够充分将新课知识引导出来的课堂导入内容,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下通过高中语文《鸿门宴》的课文教学为例论述如何有效设计课堂导入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一、情境导入法,激发兴趣
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最为常用与最有氛围感的导入方式就是情境导入法。所谓的情境导入法,指的就是通过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环境,借助多媒体视频、图片、音频等功能,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导入环节中,让学生能够从课堂学习的最初阶段,就有效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带着这种积极性进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高中文言文课文《鸿门宴》时,由于文言文课文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在理解和学习的层面上都有困难,就更需要教师能够通过情景导入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引导学生更加和谐地进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
如,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展示一张教学的图片(如图1所示),然后配合一段有专业的朗诵人员朗诵的《鸿门宴》音频内容,让学生先通过图片的引导以及朗诵的音频,去感受专业朗诵人员在朗读课文时的一种情感的变化,从视觉与听觉层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提前去感知课文中所蕴含的一种情感以及情节内容。
以上情形导入式的课堂导入方法,是一种非常基础又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不仅能够通过动态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感官,更是能够让学生在这样有趣、活跃的氛围之下来提高文言文知识学习的效率,增强对文言文知识内容的吸收与消化,并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学生获得更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
二、问题导入法,设置悬念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要懂得利用问题设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求知欲望,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学生对于问题的疑惑以及探究的欲望,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究与学习。那么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教师也能够利用问题导入的方法,来为学生设置教学的悬念,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能够激发对于课文知识学习的欲望,在欲望的引导之下,才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以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
例如在对文言文课文《鸿门宴》的教学中,针对于问题导入的环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对于课文的了解,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设置,在思考的过程中既能够掌握相应的历史背景,又能够作为学生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扎实语文文字功底。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进行悬念的设置:
教师:在历史上,刘邦和项羽是两个具有不同形象的历史人物,刘邦是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物形象,而项羽则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但是为什么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到最后的结局却是与人物形象相反呢?为什么项羽的结局是乌江自刎,而刘邦则是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呢?
基于学生对《鸿门宴》课文的不全面了解,但是却又对刘邦和项羽两个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就能够借助这样的情形来为学生设计一个具有悬念式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想要积极地从课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究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却是不尽人意,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结果的发生。从而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总结
所以课堂导入的环节至关重要,教师要能够巧妙地结合文本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对于文本知识学习情况,来对课堂导入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设计,才能够更加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兴趣点,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新课学习的开始阶段,就能够有效激发并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秦伯骊.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方法[J].学周刊,2020(4):100.
[2]张静.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研究[C].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