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小衔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幼小衔接良好过渡的重要性在小学入学教育及低年段教学中也逐渐突显出来。但目前,幼小衔接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误区。本文从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小衔接发展的新思路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思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当前教育焦虑大环境下,幼小衔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一方面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入学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难免有时用力过猛,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幼小衔接良好过渡的重要性在小学入学教育及低年段教学中也逐渐突显出来。但目前,幼小衔接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误区。
一、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幼儿攀比,轻自然习得
超前学习的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不少家长或者是因为紧张孩子入学跟不上教学进度,或者是被焦虑环境所裹挟,出于自己孩子不学可能会吃亏的考虑,让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提前学习一年级的学科知识,比如语文方面提前学习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等内容,反而忽视了儿童在不可或缺的游戏化教育过程中自然习得的知识与能力。
这样超前学习的攀比和焦虑带给孩子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学习压力,一方面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和教育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超前学习的知识如果不准确、不规范,会给孩子造成误导,甚至养成不良的习惯,打歪学习生涯的第一块基石。
(二)重识字与书写,轻表达与倾听
小学低年段孩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暴露了目前幼小衔接在孩子学习方面尤其是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更偏重于识字和书写练习,忽视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会造成一些孩子缺乏良好的倾听、表达习惯,尤其是超前学习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老师要教的内容,课堂听讲更不专注,更容易养成不良的听课习惯,常常会出现听漏听错、上课走神、答非所问、精神涣散等现象。而欠缺表达能力的孩子交流中则出现不敢提问、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等问题。
(三)重知识储备,轻习惯、能力培养
根据小学低年段孩子在校期间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目前幼小衔接教育存在重知识储备,轻习惯、能力培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不少孩子入学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学科知识,却无法良好适应校园生活,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比如不能按时在课间上厕所和喝水,不会整理书包,不会收纳学习用具及个人物品;缺乏良好的的交际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不会结交新朋友,不能尽快融入班集体;任务、规则意识差,难以遵守课堂秩序和校园常规。而以上这些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才正是幼小衔接的关键环节。
(四)重外在提升,轻内在心理健康
不少家长十分看重孩子才艺的学习和成绩的提升,却忽略孩子内在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的培养,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理年龄的发展滞后于生理年龄的发展,缺乏独立性,无法顺利度过“心理断奶期”,抗挫折能力差,过度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在校园生活中遇到困难无法独立解决,可能选择逃避或产生厌学情绪。
(五)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缺乏统一的衔接要求
目前,在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生活及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缺乏统一明确的衔接要求和标准。各方面教育要求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沟通和衔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和常规要求上无法直接有效衔接,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学生的顺利过渡。
(六)幼小衔接缺乏与家庭教育的直接沟通
幼小衔接过程中,不管是幼儿教育还是小学教育在与家庭教育的直接沟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样造成教师不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心声,家长不清楚教师的计划和要求,家校没有产生教育合力,容易加剧家庭教育的焦虑感,并降低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性,家长不明就里在缺乏规范的辅导机构市场病急乱投医,可能反而会给幼小衔接工作增添阻力。
二、幼小衔接发展的新思路
(一)注重在游戏化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习惯与能力
1.注重能力的培养
(1)注重倾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听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在听故事时格外专注,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积极引导、逐渐过渡,由开始时两三分钟较短的故事,逐渐增加故事长度,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以此类推来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并可以在后期要求孩子再把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讲给父母听,由短故事慢慢到长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2)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孩子、引领孩子积极走出去,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可以积极参与一些户外团体游戏项目、运动项目,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与同龄人的相处过程中自然习得人际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方法,在体育竞技类项目中体会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锻炼意志品质。
遇到人际问题时,家长和老师不要过度保护、干涉孩子,只在必要的时候引导孩子如何独立处理人际矛盾。
2.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1)专注与阅读的习惯。良好的专注力会使孩子终生受益,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来锻炼专注力。有趣的绘本及故事书会让孩子更容易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去欣赏精彩的情节与精美的插画,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专注时长。
(2)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生活健康规律,学会制定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坚持体育运动。平时要在生活点滴中坚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包括收纳整理个人物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
(二)长期的养成教育与短期的入学教育相结合
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关键在于平时长期的养成教育。幼小衔接不能仅仅依赖于入学前的短期教育,如果临时抱佛脚,孩子已经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很难纠正了。因此幼小衔接中的习惯、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应从幼儿入园开始,老师与家长一起制定计划、逐步培养,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最终在幼儿即将升入小学的关键时期,再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性的强化。
(三)加强家校沟通工作
倾听家长在家庭教育层面的焦虑与需要,引导家长理性看待超前学习的利与弊,不要盲目跟风。做好家长的工作动员,明确幼小衔接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需要家长注意配合的方面,积极动员家长力量,协助家长制定家庭教育计划,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四)加强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交流协商
幼小衔接应是一个双向的、互补的教育过程。建议对口或者有合作关系的小学和幼儿园每年组织教师座谈会,学前老师介绍即将入学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性格特点、突出优势与不足、需要重点关注引导的学生等等,让小学老师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充分。同时幼儿园教师也可以根据往年一年级入学新生在校问题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幼小衔接教育方向、教育重点及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协商幼小衔接在学生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生活及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保证学生在习惯、能力养成和常规要求等方面上的衔接性与连贯性。
(五)做好心理过渡衔接
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一个心态积极阳光、独立自主、坚强有毅力的孩子,能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小学新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心态上的转变,由“宝宝”转变成“学生”,培养独立意识,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小困难自己独立解决等等。提前让孩子做好进入小学的心理准备,由被动承受转为积极主动适应“心理断奶期”,做到能够不过度依赖老师和父母的帮助,独立自主地面对新环境、新朋友。
结语
幼小衔接对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都十分重要,应引起老师与家长足够的重视。希望在学校、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之下,幼小衔接的作用能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娜.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171
[2]李秀,陈宝华.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S2):138-140.
[3]张婕.谈谈幼儿成就动机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1995(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