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问题驱动式实验探究在《电解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以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电解原理,在实验探究中解决问题,并再次通过探究活动应用体验。一是问题驱动设计,实验探究电解池原理。二是问题层级设计,立足教材体现多元智能。三是问题评价设计,内化提升实现双赢。

【关键词】问题驱动;实验探究;电解池

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从本质上说,感知并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在选修1第四章第二节《电解池》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以问题为驱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布鲁纳的“尝试—发现—构建”理论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设计了以问题为情境的引入,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电解原理,在实验探究中解决问题,并再一次通过探究活动应用体验,达成目标。

一、问题驱动设计,实验探究电解原理

将课程内容问题化,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寻问题,在追加问题中思考问题,在探究问题中解决问题,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体验是本节的一种教学策略。

探究活动一:以氯化铜为原料制备金属铜。

问题情境1:如何不加任何试剂实现这个变化?

追加问题:1.铜离子得的电子从何而来,氯离子把电子给了谁?2.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铜离子吗,为什么是铜离子得电子而氢离子不得电子?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氯离子吗,为什么是氯离子失电子而氢氧根离子不失电子? 3.总反应式的条件写什么?不写行吗?4.通过与原电池比较,理解什么是电解池?

解决问题: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电解原理研究的是如何借助电能使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从而使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电解就是通电条件下引发不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池是实现这一过程的装置。阳离子中氧化性强的得电子,阴离子中还原性强的失电子,并会判断强弱。

问题情境2:为什么将一灯泡接入电路中灯泡亮,是否有电流通过?

追加问题:1.电流产生的条件?导线中的电流是靠哪种粒子定向移动实现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流是靠哪种粒子定向移动实现的?2.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如何?

解决问题:电解的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电解池就是实现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装置。

两部分内容都是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通过阅读教材,思考,讨论交流,逐步内化,解决层级化问题。学生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已经初步构建出了有关电解原理的知识结构。

探究活动二:以氯化钠为原料制备金属钠。

问题情境:以必修2中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备金属钠作数照提出一个新的探究任务。

追加问题:电解氯化钠溶液能制备金属钠吗?

解决问题:电解熔融的氯化钠—电冶金;电解氯化钠溶液—氯碱工业

有了探究一的知识铺垫,在探究活动二的过程中,学生在再一次的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不仅巩固了刚刚所学,还通过氯碱工业发现了电解原理的社会价值,感受化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二、问题层级设计,立足教材体现多元智能

之前原电池研究了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本节进一步研究电能如何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变,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和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认识更加深刻。

本节教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例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电冶金、铜的精炼等,这些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上都有重要用途。学好本节教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使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新教材的设计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本节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启发式问题链的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实践体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问题设计逐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体现多元智能。

三、问题评价设计,内化提升实现双赢

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几次阶段性小结后,教师给出准确的表述,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内化提升。并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电解饱和食盐水中加以检验、评价,学生在总结收获中自评反思,进一步完善其构建的知识体系。在本节课的最后,将本节的教学目标给出,每一个学生对照目标,审视自己哪些学会了,哪些没学会,学会的巩固整理。没学会的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疑解感,相互帮带中逐步完善。同时教师适时点拔那些还没有领会的学生。本节内容的关键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还提升了素养、训练能力;不仅重视当下的学习,还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布鲁纳在发现学习理论中说道:“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产生过程。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呢?教师要创设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的问题,探究新知识。同题的不断出现而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认识与时俱进的过程,只有以问题为出发点和目标的研究,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正如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参与到认识的过程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