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改变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数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树立三种观念
(一)课程资源观
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对课程资源及教育价值的认识,我们需要有更为深远的视界。例如,教科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致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科书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教科书、编教科书。事实上,教科书只是随造纸印刷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课程资源。实际上,教师也是课程资源,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教师不是作为被动的“雇用者”而存在,而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
(二)系统优化观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所谓优化,主要是指优先性、优效性和适切性。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分清轻重缓急,先后有序,形成递进序列;优效性要求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适切性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待现有条件,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潜课程观
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以及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以往,我们在谈到课程及其实施时,只注意到“显课程”,而忽视了伴随其间的潜课程。潜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就已存在,而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将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尤需我们注意。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具备三种
能力
(一)筛选、鉴别的能力
现代语文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他应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筛选、鉴别者。语文学习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满眼是“资源”的时候,就要学会取舍,体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越性、优先性与适切性,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组合课程资源的能力
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三)协调、沟通的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生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现代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教师语文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生活;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其他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他学科教师以及文化场所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校、社以及其他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有三种意识
(一)开发并利用语文教材资源的意识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发利用自然课程资源的意识
自然界里的各种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雨雪霜、田野山川、戈壁沙滩、江河大海等是语文课程资源的源泉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祖国各地的自然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把语文教学的范围扩大,从在教室中学习语文,变为到自然风光中学习语文。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
(三)开发利用地域资源的意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比如,可以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程实施者,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