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然而,学生宿舍的管理往往是学生的“盲点”,也是教师忽视的重点。许多学生的坏习惯是从寝室开始出现的,并对整个班级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寄宿;学校宿舍;“小团体”
前言
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宿舍的管理规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一个好的宿舍环境,对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都起到一个正向的帮助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部分初中寄宿学校中,在宿舍管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宿舍的“小团体”现象,因此,如何切实提高初中寄宿学校的宿舍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居住环境,并对“小团体”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管理显得尤为迫切。
一、初中寄宿学校宿舍小团体的形成原因
“小团队”是学生在集体学习、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一种非正规的组织。这些非正式的组织有自己的规则、情感和倾向,它们支配着一个小型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在某些情况下,它还会对其他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小团体”是由学生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对在寝室里形成的“小团体”,尤其是那些对寝室建设造成不利影响的,要加以重视,认真处理,逐一打击。“小团体”是每一个寝室里都有的,“小团体”的人员数量并不是固定的,在这个团体里面,学生能找到归属感,他们发现了“同伴”。那么,“小团体”是如何形成的呢?在集体生活中,学生都担心自己被“隔离”,渴望被关注,被接纳,被认同,因此他们会本能地去寻求“同伴”。在此过程中,拥有共同兴趣或个性特征的同伴将会彼此吸引,并将其团结起来,而产生相应的迎合和顺从,从而在群体中形成各种“小团体”。
产生小群体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归属感的需求,从心理需求出发有两个点,首先是对认同的从众心理作用。青春期的孩子对同龄人的认可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往往会因为盲目地追随集体而放弃自己的人格,无法辨别对与错,丧失自主判断的能力,表现出与大多数同学相同的心理和行为,觉得如果不参加小组活动,就会被其他同学排斥。其次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因为个性的吸引,从而产生情感依赖,比如有相似的个性、共同的利益、差不多的背景等等,从而组成志同道合的“小团体”,彼此进行交流配合。
二、初中寄宿学校宿舍“小团体”干预措施
(一)观察调查,了解情况
在宿舍“小团体”的管理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征、心理状态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和课后的不同的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结交朋友等进行考察,可以通过和同学们的谈话,或者做一些调查,来详细地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宿舍管理的主体是人,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基本状况,才能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并且有针对性地与“小团体”中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如果后期“小团体”造成了某些负面的影响,在处理起来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做出相应的对策。
例如:初中的男生都喜欢三五成群,嬉戏打闹,彼此的关系又很融洽,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适当的放松管理。但是一旦他们到处惹是生非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的话,老师就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了。但是对于这样的“小团体”来说,学生大多暴躁冲动,老师应当先充分了解他们的情况再做干预,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逆反心理。
(二)打入“小团体”内部,进行引导改造
在宿舍管理,尤其是宿舍“小团体”的管理上,老师要想方设法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且敢于跟学生打成一片,缩短与同学的精神距离,并对小组进行指导和改造,使小组发挥出正面的作用。一般“小团体”的领导者大都是有较强能力、较有经验且较强的实干家,因此老师要善于将“小团体”的领导者聚集起来,并对其进行教育,使之明白,班级、学校的利益高于“小团体”的利益。并且可以适当地使用这样的领导者,在班级里做班委,加强他们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把他们的角色转变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整体。另外,“小团体”不能脱离班集体管理范围,他们始终是属于班集体的一员,不能以“特殊公民”的身份给予他们特殊的待遇,而且要遵守班集体的规章制度。更不可能为了让他们在班上有什么“特权”。对于那些不健康的“小团体”,我们要坚决加以制止。这种“小团体”一旦发展壮大,想要解决,就很难了,所以,班主任要密切注意班级和班级的情况,防止他们误入歧途。
(三)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合力
老师在进行宿舍管理的时候,与家长的关系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家长会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它可以帮助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际关系。例如,邀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同学的父母,与他们分享他们在家教中养成好习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与父母保持良好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课外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引导,以减少学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影响到班级的气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团体”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可以满足学生在正规群体以外的某些心理需要,是一种获取自身身份认同的媒介,其存在于学生之中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种非正规的“小团体”,老师不能简单地否定它,而是要给它灌输正面的力量,逐步的引导它,发挥它的优势,防止它的负面影响,使它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从而有效地促进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赵芹,许英奎.中学生“小团体”行为初探——加强非正式群体管理促进班集体建设[J].中华素质教育,2005.
[2]靳广强,武锦华.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策略研究[J].启迪,20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