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老师抱怨“这道题讲了这么多遍,怎么还不会?”,学生自责“这题明明老师讲过,我怎么又不会了呢?”,我想除了学生学习不用心外,老师解题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待
提高。
数学解题指的是沟通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包括解和解题依据。解题教学,不是只让学生解题,更不是让学生看教师解题,而是教学生“学解题”。首先是“学”解题,然后学生才能独立的去解题。怎么“学”解题?“学”什么?我想主要是学思考。不讲“怎么想到的”,原来不会思考的仍然不会思考,怎样“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学会思考呢?下面结合一道例题来谈谈解题教学。
例 关于的不等式
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一、解题前的思考
1.问题是什么(求什么或求证什么)?——盯住目标!不断的回首目标!(求的取值范围。)
2.现有什么条件?到哪里找这些条件?——到题设中去找。
3.有哪些工具?——学过的相关概念、公式、定理、方法等。
4.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工具?
分析每个对象(已知的、未知的)的含义,每句话、每个名词、每个概念、每个符号、每个表达式的含义;不是一扫而过,要真正明确“它”的本质意义,并适时进行信息形式之间的转换,揭示其本质。
5.它是否与其它问题有联系?能否利用这个联系?
比如,“关于的不等式”,“关于”——告诉我们什么?——未知数是。那么又是什么?——是参数。 “不等式”——什么不等式?整式(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分式?无理式?指数式?对数式?回忆与此有关的概念、定理、结论,与自己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哪些处理方法?信息形式的转换:数——形,文字——符号,文字——表格,文字——图形,等等。
6.它有什么性质?这些性质怎么表示?还能怎么表示?
追问题目中的每一个对象,反复追问,不停的追问,一直追问到完全清楚为止。所谓“还能怎样表示”,不是简单的告诉他,而是让他自己如此追问,促使他思考。先让他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有困难我们教师再去启发。长此以往,他就学会了如何思考,学会了遇见新问题如何寻找解题思路。最终成为他的思考习惯,他也就真正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题过程中的思考
1.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系数间的关系。
5.强调推理严密,表达规范。
教师的任务完成了,解答过程留给学生自己完成。
6.回顾、反思、评价。
用到了哪些概念、知识、结论、图形?经历哪几个步骤?条件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各解法的特点等。
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千万不能上来就给出各种类型的习题,然后老师不加任何分析,有时学生甚至连题目中的条件什么,结论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似乎循着老师思路,整个过程都明白了,其实什么都没学到。解题活动应该按照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来进行,至少做到九个字:有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