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道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要义之一。立足语文教学开展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而今,部编版的语文课本选录的许多作品都饱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结合这些文质兼美、文道合一的文本,我们可以立足语文教学,筛选开展生命教育的资源,引导学生:植根文本,认识生命的可贵;利用写作,提升生命的意识;结合实践,感悟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生命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网络无极限的今天,现代社会生活变得纷繁复杂。学生们背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沉重压力,围着中考指挥棒埋头苦学,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些状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已成刻不容缓之教育命题。
众所周知,高效的品德教育应如春风化雨,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润物无声。生命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朵奇葩,那么,语文课堂无疑是孕育它的一块沃土。因为结合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教育有它独有的学科优势:
一、植根文本,认识生命的可贵
“道非文不着,文非道不生。”“文道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要义之一。立足语文教学开展生命教育本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而今,部编版的语文课本选录的许多作品都饱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结合这些文质兼美、文道合一的文本,我们可以植根文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当时,因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在庭院时见到一树热烈盛开着的紫藤萝花,于是睹物释怀,因花儿的自衰到盛而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深情地告诉学生:花和人,都可能遭遇种种挫折和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的。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会用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的精神去对待可能遇到的风雨和打击,才能获得开启生命征程的能量……”有个学生在课后颇有感触地告诉我:“《紫藤萝瀑布》让我认识了生命的可贵,给了我一把开启美好生活的钥匙!”
这让我深有感触: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植根文本,是生命教育最具生命力的形式!而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正是语文学科在新课标理念感召下“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点与归宿。教师应力争在语文课上栽下“梧桐树”,并使之成为学生心中绿意盎然的一方圣地。
二、利用写作,提升生命的意识
写作,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是举足轻重且独具特色的构成板块。这个板块,教师必须敏感地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我们提升学生生命意识的重要渠道。我们常说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学生的作文,同样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生命意识的一种自然流露。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把作文和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如,学完传记那个单元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自传。我想通过学生的自传更快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世界,以便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当看到某个女生因受祖辈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而有自怨自艾的情绪时,我会鼓励她:“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奇迹,都是上帝钟爱的灵魂。你要敢于直面窘境,把挑战变为机遇,要相信自己,努力学习,快乐生活,这样才能焕发出生命的精彩!”当看到某个学生因自己的名字取得好而洋洋自得时,我会在讲评作文时这样引导大家:“有丰富涵义的名字让我们满意而骄傲。但生命的丰盈不止于名字,我们应用理想来引导它、用学识来填充它、用情感来壮大它,这样才能使生命比名字本身更富有意义!”当察觉到某个同学对异性产生了好感时,我会私下里提醒他:“爱与责任是生命的两大主题,且不可分割。如果你能在有能力负起责任时说出你的爱,那么你的爱会更有生命的质感!”……每当学生在写作中流露出对生命的困惑与迷惘时,我都会通过亲切的对话式交流,传递我对生命的理解和诠释,力争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和思考生命的真谛,从而使写作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桥梁。
在“我手写我口,我笔抒我心”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传递的生命状态和抒写的生命话题,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因为语文教学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
三、结合实践,感悟生命的价值
教育从实践中走出,教育终究还要走向实践。所以,教学以外,语文学科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还可结合实践并借助更为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拓展。
如,我校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课外研学实践活动。在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前,我们举行了庄严肃穆的为烈士献花圈和敬礼仪式,表达对烈士的追思和崇敬之情。结合活动,我用低沉的声音向学生详细介绍了三河坝战役发生的背景、战役结果和重大意义。学生因此明白: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造了一次次辉煌,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最终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烈士用高度自觉的生命意识锻造了不朽的灵魂、崇高的品质,从而使自己拥有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理想——烈士的生命价值和人格精神因此闪光并垂范后世……听到这里,不少学生的眼眶闪烁着泪光。可见:不少品质高尚的学生正是在教师对某一活动进行生命教育的剖析与感召下,灵魂深处受到极大的触动和震撼,从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塑造健全的人格的。这,不正是语文新课标对客观世界、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指引作用吗?
由此可见,生命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不妨立足语文课堂,筛选出适合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资源,引导学生:植根文本,认识生命的可贵;利用写作,提升生命的意识;结合实践,感悟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燕红.游动在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2021(02):76-84.
[2]郭晓刚.生命教育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研究,2021(02):85-95.
[3]庞英博.生命教育与学科融合的途径[N].语文教学辅导,2020(10):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