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辩,就是指在课堂上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探索、思考,向老师、同学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之有据并有理,可以是辩说,也可以是争辩。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思辩,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唤醒学生的潜能,开启心智,激活已有知识的运用进行辩说,让学生想办法寻求证据进行探讨,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力充分展现,形成对教育深入探究、创新的、充满生命气息的高品质课堂。
【关键词】语言思维;思辩;高品质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的发展并不只是答案的积累,而是来自于思维的方法和过程,这得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学习,对一些问题的探索、思考,向老师、同学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逐渐表达得言之有据、有理、完整,可以是辩说,也可以是辩论,这称之为思辩。而“辩”中的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以及运用哪些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等思考路径,是通过言语呈现出来,这是语言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正是构建高品质课堂的模式之一。何为高品质课堂?高品质课堂意味着教育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为重视能力素质培养,能唤醒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大胆讨论、发表见解,深入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思维充分得到展现的课堂。因此,设立思辩教学模式,是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手段,有着积极的实际意义,是构建小学语文高品质课堂的方法之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等综合语文素养,不少学生表面上表达能力不错,但要有理有据、有逻辑性地描述事情就表现得不为理想了。导致这一情况主要是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有限
由于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机会发言。有部分学生甚至常常充当旁听者的角色,即使老师设置了讨论的环节,人人都有机会在小组中发言,但时间也是有限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学生成绩放首位的观念不改
课改以来,虽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家长的观念仍然一直不变,依旧把孩子的成绩摆在第一位;在课堂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交流,调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辩说,把话说到位,说得有理有据,老师觉得在宝贵的课堂中,这样花时间太奢侈了,不如多讲授些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考试检测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教学质量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二、让学生通过思辩提升语言思维能力
(一)立足于文本,挖掘思辩点
于漪老师曾经这样说过:“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种方法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创新,促使学生思考。”语文教学中的思辩就是落实这一理念的载体。文本是巨大的宝库,学生激烈的思辩,犹如一个强力挖掘机,能极大地驱动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语用元素,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让文本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同时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思辩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对文本的积极探究中得到高效训练。
那如何挖掘文本中的有意义的思辩元素设立思辩点?如果说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那思辩点就是教学目标的灵魂,它就是教学重难点。既然思辩点与教学目标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吉春亚老师定教学目标的方法,根据“四路”来确定思辩点:一看编路——单元导读,二看题路——课后习题,三看文路——文本特点,四看学路——学生实际,从中选出一个也是教学重难点的目标设立为思辩点。结合“四路”我们把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教学的思辩点整理出来,如表1。
(二)实践于课堂,全方位思辩
朱光潜曾说:“思想就是使用语言”。人的思维不能凭空进行,需要结合语言来呈现。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培养思维的主阵地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思辩,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其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逐渐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这是发展语言思维的有效途径。
1.洞幽探微,思辩字词
思辩,不仅仅是简单的思考、辨析比较,更是基于一定价值判断的审美、书面或口头评价活动。阅读教学中的思辩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应该和咬文嚼字联系在一起,找准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通过换词比较、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和增删对比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细读揣摩、辨析其妙处,辩说出字面背后的意思,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境中学习、理解词语,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贴切、生动。而且,学生通过“辩”,更好地解决知识的纵横向联系问题,巩固知识,使学习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教学《海滨小城》一文前,笔者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找出可供学生辩论的“思辩点”,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辩”的活动,学生主要以辩说的形式,在感悟课文语句的同时,积累好词佳句,并内化于心:
师:同学们,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上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想想在用词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用了同一个动词——“镀”。
师:大家发现唯一的动词是镀,真是火眼金睛。“镀”在字典上是指:在物体表面均匀覆盖一层金属薄层。如果要求大家把“镀”换成另一个意思相同的词,你会换成什么?
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说换成“铺”“照”“洒”“抹”。
师:接下来进入微辩论环节,分享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用哪个词更恰当?课文中为什么用“渡”字?(学生自由找同学辩说后,再全班交流辩说)
生1:我会换成“洒”字,“洒”字写出阳光照遍了大地,是因为在海滨是没有高大建筑物遮挡住阳光的。
生2:我认为“洒”字用得不够自然,还是用“镀”字好,“镀上”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朝阳照耀下的海上的景色很美丽,让人觉得舒服。
生3:我认为换成“抹”字,感觉是人把阳光抹上去的,更生动。
生4:我觉得用“铺”字很符合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如“‘铺上’一层什么东西。”
生5:我认为“抹”或“铺”字都没有把早上阳光的柔和特点写出来;还是用“镀”字恰当,我认为“镀”字把金色的阳光描写得更柔和,突出海淀早晨景色的美丽,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海滨的赞美。
学生各抒己见,各说各有理,这表面上风平浪静的“辩”,实际上是言语争锋的思维、知识、生活感悟的比拼,在这不经意之间加深了对字词运用、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
2.见微知著,思辩句段
思辩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品文析句的课堂,在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时,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句式和段落结构,是训练学生“句、段”学习的范本,因为文本的典型、精彩句段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比如排比、比喻等句式;又如基本的段落形式;甚至是首尾呼应、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思辩课文中的精彩句段进行语言训练,既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又体现语言表达的精妙。学生在训练中不仅领悟了语言规律,学会了表达,还体会了情感,发展了语言,形成了思辩能力,习得了写作方法。高品质课堂的教学,不过就是如此: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悟出规律,悟出道理,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能学以致用——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动中窥要,思辩主旨
阅读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方鸣先生所言:“语言活动的背后是思维活动。”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文本的中心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辨析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同时,也提高语文素养。
如:杜老师教学《鹿角和鹿腿》一课时,主要以辩论形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内容进行探讨的: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一起梳理归纳出辩题——美丽更重要,还是实用更重要?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搜集资料为辩论会做好准备。课堂上,杜老师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通过思辩来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师:角美,鹿很欣赏;腿丑,鹿抱怨。在这时,很明显,它认为美丽才是最重要的?经历了狮口逃生,它的看法完全改变,在那时,它觉得实用最重要。那到底,美丽重要,还是实用重要?让我们来辨一辩吧!(屏幕出示辩题:美丽更重要,还是实用更重要?)
首先,正反双方陈述各自的观点。接下来的辩论环节让听课的老师叹为观止:有的学生通过展示图片,结合图片把自己的观点说得有理有据的;有的学生借助名言来陈述自己的观点,让人豁然开朗,真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呀。有的学生结合生活事例表明观点,并且抓住对方的漏洞,予以有效还击。这样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组织语言,层层深入辨析,渐渐洞察,使得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让学生充分彰显学习主人公的主体地位,不正是高品质课堂的体现吗?
融入思辩的课堂,就是让学生进入了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化的局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表达与思考的融合,它会让学生更清楚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形成具有文化氛围、有高品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指向言语思辨——儿童问学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追寻[J]·语文教学通讯,2017(1).
[2]何黄海.统编教材单元习作的编排特点与教学转型[J].《小学语文教学》,2019(3).
[3]孔维波.我和“选择——渗透式”语法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