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愿得此身长报国:英雄的“家国情怀”之历史解读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中的重要环节。民族英雄在面对国家危难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及其所做出的牺牲,充分凸显了“家国情怀”这一历史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充分挖掘民族英雄的言行、解读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对落实“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国情怀;民族英雄;历史教学

一、背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即“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说:“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众多英雄儿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他们心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家国故,两者皆可抛!”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首不屈的战歌,也完美诠释了“家国”的深刻含义。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充分挖掘民族英雄的言行、解读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对落实“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课内容是抗日战争史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在每一部分的内容中都涌现出大量的英雄人物,他们以国家存亡、民族利益为重,不惜以身报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惧牺牲、舍小我顾大家的高尚情操与伟大胸怀。讲述这些英雄人物的英勇故事、解读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弘扬他们的精神内核,可以很好地夯实“家国情怀”这一历史核心素养,对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解读

(一)凸显主题:在历史教学设计中解读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立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度与基调,是一堂课的灵魂。《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一课的“教学立意”可落在“家国情怀”上,在教学设计中可通过各种策略凸显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

1.描绘英雄时代的“家国”。多难兴邦,时势造英雄。七七事变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饱受外国侵略的积贫积弱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族走向团结的时代。在教学设计中交待清楚英雄所处的时代,有利于解读和理解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当国家危亡、民族危急时,敢于挺身而出、为国为民担当的民族英雄就会不断涌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生生不息的最好表现吗?

背景:日本侵略

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三省沦陷;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华北危急!中华危急!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军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其目标是侵占华北及整个中国。

在教学设计中分析英雄所处的时代,可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中从日本侵华政策、中国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的态度等角度来交代英雄所处的时代,可凸显出这个时代的英雄们身上所背负的责任与担子更沉、更重。

2.补充英雄言行的细节。在历史教学中,可“利用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教育方式,让学生‘神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架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感受历史的脉搏,在情境中激活隐性教育价值,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历史细节通过创设情境,能增加趣味性与生动性,容易让人对已发生的历史产生代入感,即“神入”历史。

英雄行为的背后总是有迹可循的,在教学设计中补充英雄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言行细节,能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增强教学效果。《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课中提到的英雄人物有赵登禹、佟麟阁、姚子青、谢晋元,但教材中没有描绘这些人物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细节,学生只能在教材的描述中粗略了解这些英雄人物以身报国的基本情况,对他们强烈的“家国情怀”感受并不深刻。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补充英雄们抗战言行中的细节,通过学生朗诵、表演、解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

3.升华英雄身上的精神。英雄以身报国,虽心有牵挂,但仍义无反顾,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大爱。人民对英雄们的敬仰与缅怀,表达的是对英雄身上折射出来的民族大爱、家国大爱精神的肯定与传承。在教学设计中加进这一环节,可以升华英雄身上的折射出来的精神,更深层次地解读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落实“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

(二)突出主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解读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

1.设问引导,指向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设问是教学指挥棒、教学驱动力。

在解读英雄面对的困境中,每一个设问都是直击灵魂的拷问。英雄所选择的,就是他心底最深的爱、最重的情——为国尽忠、为民负重!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在指向明确的设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材料:陈树生:身捆炸药破敌阵(电影《八佰》片断)——“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设问:英雄们在国难当前心中最重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是国家、是战争的胜利,而不是自己的生命与亲情。因为他们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愿舍小我顾大家!

2.小组合作,激发共鸣。问题在辩驳中明晰、情感在共鸣中升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讨论,在倾听和表达中,学生对英雄心中“家国情怀”的体会更深、所产生的共鸣更大。

讨论:抗日英雄以身报国的言行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你有何感想?

学生:不怕牺牲,敢担当。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有他们,中国不会亡。我们要向英雄们学习,继承他们为国担当的精神,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而奋斗!

3.互动反馈,强化认知。学生在课堂中的表达,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在引导与反馈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新知、感受关怀,更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与人生观。历史课堂中的互动反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英雄人物言行的正确认知,加强对英雄心中“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解读。

材料:《歌八百壮士》

设问:歌词中哪一句最让你振奋?

回答: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反馈:你能说一说你的理解吗?

回答:我认为英雄们勇敢无畏、以死报国的精神能让人感受到中国人的血性和坚韧,让人在悲伤中积蓄力量!英雄们用自己的行动鼓舞了每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所以中国不亡!

(三)弘扬精神:在历史作业设计中解读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

1.鲜活灵魂。在作业设计中可以从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入手,以调查研究的方式

来解读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课后作业设计1:调查研究。请调查社区或家乡的抗日英雄,并以报道的方式介绍他们的英雄事迹。

2.自由表达。在作业设计中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自由表达,形成开放性视野,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解读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课后作业设计2:手抄报、视频制作

3.适当点评。作业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设计要求,有一定的导向性。教师结合作业的具体要求适当点评,能更好地弘扬英雄人物的内在精神,更好地理解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课后作业设计3:班级讨论:手抄报、视频制作评价。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强调“家国情怀”的感悟与渗透对国家发展、对人民情感需求、对个体人格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抗日战争中为国英勇奋斗、不惜以身报国的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一课以解读英雄的“家国情怀”为切入点,重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通过多种形式将“家国情怀”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让爱国情感扎根于每个孩子的心灵之中,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育人的基本特征。“家国情怀”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历史人物中有关家国情怀的内容,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落实,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2018.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