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2022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落地和物理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入,本文以肇庆市第五中学八年级校本课程“身边的物理”为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实践性研究,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校本课程
在近几年的教育领域中,关注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慢慢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共识。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已经越来越重要。物理学科是中学课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物理学科贴近关注学生的生活,以事实、例子、经验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科学、了解生活,如何培养刚入门接触物理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承上启下衔接好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是我们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课程提出新的要求,新一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明确强调了核心素养内涵的重要性并且摆在了首要位置上,从这点我们也不难看出国家在教育上对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视。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初中物理作为小学科学的延伸和高中物理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尤其重要。此外,在内容标准上,新课标的最大变化在于将“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作为课程内容纳入了一级主题。一级主题“跨学科实践”包含“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个级主题。“跨学科实践”主题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特点,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及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校本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与地方特色课程之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校教学中逐渐呈现出它的优势。物理学科校本课程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中体现出它的实操性和多样性。
肇庆市第五中学创办于1968年,坚持“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为学校持续发展创新”的办学理念。积极建构“博采众长,涵德养志”的“博志”校本课程体系,开设了立志课程、尚志课程、承志课程等33门课,身边的物理、人生规划、国学经典诵读、智能机器人、合唱、书法、毽球乒乓球、仿肇庆草席编织的纸条编织等课程涵养了我校综合性人才的各项素质。“身边的物理”是我校物理备课组设置的一门理科拓展类的校本课程。它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灵活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身边的物理”校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且结合了学校的传统优势。既不局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灵活度,也有严谨科学探究的针对性。中学物理核心素养内涵强调:积极形成物理观念、活跃开发科学思维、深入严谨实验探究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物理校本课程要突显物理学科的特色,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发现身边物理现象的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和发展需求。在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侧重于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向导,而不局限于国家课程原有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积极形成物理观念
1.能形成将物理知识与身边生活现象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
2.学会提炼与升华物理知识,并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活跃开发科学思维
1.在社会生活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物质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等物理知识模型的构建。
2.让学生经历科学推理的过程,能简单运用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
(三)深入严谨实验探究
1.学生能通过观察身边生活现象来提出问题,并且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进行猜想与假设,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索精神。
2.实验数据只是原始材料,学生必须通过原理分析、反复更新完善论证,形成最终的结论,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要注重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团体协作精神。
(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培养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快乐,在合作中获得提高。
通过以上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形成物理核心素养,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寻求解决的办法,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研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学会在中通力合作过程中解决问题,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灵活而有多样性的教学方式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可以划分为八个基本环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操作实验、处理数据、提炼结论、分析误差、应用生活(如图1)。物理这门学科来源于身边生活,立足于实验探究,对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将这八大基本环节融入到身边生活的情境中,要将活学与活用结合起来,注重跨学科实践。“身边的物理”这门校本课程,也是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来的,因此教学方式也不限制于物理课程,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是物理。
(一)物理校本课程要具有物理学科的特色,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每个内容添加趣味环节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在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如在加入“变魔术”“趣味实验和小制作”“观赏物理大电影”“分组讨论”、“小组比赛”“讲故事”“学生演讲”“课外活动实践”“想想为什么”等。如学习生活中的声音时设计讨论环节讨论噪声污染的来源、防止与处理方法;学习生活中的光学时表演变魔术、找破绽、说原理;认识引力时安排观看《流浪地球》电影片段,谈观后感;还可以就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想想为什么:“为什么雷声总是很长”“为什么开水不响,响水不开”“为什么水槽的下水管做成弯曲的”“早晚的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等等,让学生留意生活现象,利用物理知识找出答案;而“趣味实验和小制作”可以设计在每个内容的末节,如做小喷泉、筷子提米、会吸水的杯子、土电话、针孔照相机、简易乐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进行动手比赛,展示作品成果,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创作性思维。
(二)物理校本课程要紧跟当今先进的科技技术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离不开物理学的推动。能源技术、动力技术、信息技术、航空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等,物理学对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近期,特别是我国先进的航天事业发展,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的两次太空授课,更激起了同学们遨游太空的梦想。3名航天员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将在轨介绍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各种科学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在物理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科技成果,能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探索。如“磁悬浮列车”“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5G技术”“VR技术”等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科技成果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如“3D打印技术”可以用电影片段“《十二生肖》中成龙用手套触摸兽首铜像,数据传输到电脑,随即一模一样的铜像被打印出来”导入,进行然后让事先准备资料的学生用视频简单介绍3D打印的原理和发展,同时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出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想想3D打印有望在什么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还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课后搜索资料,再进行辩论比赛。
(三)物理校本课程注重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
学科与学科之间本来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学习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后若能将它们关联起来定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无处不在,知识处处相联。例如:(1)在体育方面:百米赛跑运动员穿带有鞋钉的跑鞋、体操运动员在手上涂抹的镁粉、篮球上刻有花纹、足球守门员戴上手套等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跳高、跳远中的助跑、投掷运动中运动员手臂的尽量后摆等都是为了充分利用惯性。(2)语文诗句中也蕴含不少物理知识,如“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里面包含有机械运动的知识。(3)而物理的受力分析、杠杆力劈画图等与数学中的几何密切相关。
三、全面而多元的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要多元化。我们要重视各个成员对于课程的评价,特别要注重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他们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对象,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的评价是不断的更新完善、与时俱进的过程,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比如小组合作探究过程的评价、学生投入参与度的评价、展示成果过程的评价等。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小组成员间的评价、指导教师的综合评价等。对知识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是否符合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等因素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便及时地进行调整与完善。
四、结语
在2022年新课程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方向标,学校也在逐渐转型,教学要突显特色,教师的科研能力要紧跟新课程标准的步伐。物理校本课程突出学科和校本特色,灵活性强,刚好可以作为与新课程标准的衔接与过渡。我们物理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索核心素养教育,以校本课程与新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4).
[2]董友军.《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物理实验,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