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然而,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文言文教学陷入教师难教,学生苦学的尴尬境地。本文试图以“学案导学”法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利用导学案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潜能,打造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案导学;自主学习;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课堂教学所关注焦点转化为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善学乐学,提高自主发展的课程素养,成为现阶段教师教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代表。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文言并不得到广泛的应用,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文中的“所言志所载道”,但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与阅历,不能很好的理解,产生共鸣,文章与学生之间形成了隔膜,学生也对它们难以热爱。
在文言文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形:“讲者滔滔不绝,情真意切,学者呆若木鸡。说来有源,记去无情。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教师在课堂上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部分学生在埋头记笔记以外,不少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沉闷。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毫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这是教学上的窘况。
我们再来看看学生的学习任务,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共有40篇。七上古文7篇,七下6篇,八上9篇,八下8篇,九上3篇,九下7篇,其中要求背诵的有27篇,此外还涵括84首古诗词。一面是教学上的困窘,一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的任务,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去品读经典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能学、想学、乐学呢?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转变学生机械性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建立起新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构,成为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反思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弊端
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在文言文的传统课堂上,教师唯恐学生看不懂,逐字逐句细致地讲解,甚至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学生埋头苦干般地记。课堂变成了教师的“讲”,用“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传统文言文的课堂基本是这样的模式:先交代作者与历史背景;然后花大量的时间逐字逐句对文章进行串讲,力求“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再作简要的“内容分析”,最后总结。课堂的大量时间分布在“言”,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只落在识记重点字词上,而轻视了“文”,轻视了“言”与“文”的结合。此外还有不同语境不同意义的虚词,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倒装句等等将课文拆的支离破碎,就像把一匹精美的绸布,撕裂成一条条的布条般,古文化的美感荡然无存,文章的“言”与“文”分裂。教学方法单一、僵化,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主,气氛沉闷,在大多数学生眼里古文学习与死记硬背划上了等号。
二、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再是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遵循学生“感知——认识——迁移”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课前,学生根据学案进行导学,带着问题有方向、有抓手地预习,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研读。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探究,教师适时解答、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疑难点、作总结归纳。最后,以堂上练习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种模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状况,以“学案”为纽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统一起来,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它打破传统课堂教师只重视“讲”而忽视学生“学”的做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华,精心设计出优质的导学案,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实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生成和提升,成为构建文言文高效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
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必要的。
三、运用“学案导学”打造高效课堂
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包括预习、讨论、展示、点评、小结和测试六个环节。教师结合学情,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精心设计导学案。课前印发给学生,利用学案问题先行导学;在课堂上,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采用学生自学、生生互助、点拨归纳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打造高效课堂。下面仅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狼》为例,谈谈运用导学案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预习——知识问题化、目标化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当学习者具有某种目的,并认为学习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时,学习的速度就会加快。” “学案导学”的第一步是课前预习。首先预设文本学习的目标,将文本知识问题化、目标化,编写为导学案。以学案为抓手进行导学,帮助学生自读的时候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小组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积累。
在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如何疏通文义?“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P29》。因此,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完成导学案上重要字句的理解,教师只对个别字句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避免了文言文课堂上的烦琐的讲解和字字句句的确解。教师通过设计好学案,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往往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有效习。
如,在教授《狼》一课,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利用课本、工具书,完成学案上的内容。通过学案的预习内容,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重点字词与句子的意思,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句是何意;“狼不敢前”中“前”的意思是“前面”还是“上前”等等。
这样,通过导学案,学生的预习就有了具体抓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避免了传统课堂上的教师繁琐低效的字字句句“肢解式讲解”。课堂上教师通过习题检测结果、巩固知识、点拨难题,实现了有效预习,做到知识问题化、目标化,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二)讨论展示——突破课文重点、难点
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周密安排课堂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的立体式学习,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通过讨论交流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动,提炼和提升自学得到的感悟。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小组讨论合作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突破难点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在《狼》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设置了几项小组活动:①预习阶段,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加点字与重点句子的翻译(此内容在预习环节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②小组讨论完成表格上的内容。(具体内容见下图)
通过讨论,完成表格后,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们不难发现:①《狼》一课虽然有5个自然段,前4自然段写的都是狼与屠户的斗争,最后1自然段为作者评价。②前4个自然段,写狼必写屠户,写屠户必写狼,狼与屠户的活动互相交织。③屠户的活动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层层推进,是狼步步相逼的情况下,做出的自救行为。
教师通过再次点拨:①通过学习,你怎么看待文中的两只狼?请说说它们有怎样的特性。②屠户由开始恐惧而“投以骨”,到最后“暴起”劈狼,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将狼与屠户这两个角色的活动进行分类与整理,实际上也是课文内容的二次理解与整合,因此,这两个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对于狼的本性(贪婪、凶狠和狡诈)的认识水到渠成,同时通过分析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的斗智斗勇的矛盾,把握本文的主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练习巩固——迁移拓展、强化能力
除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探究,“学案导学”还要有课后归纳巩固、拓展迁移的任务,是教学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为此,教师设计的课后检测,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与检测,及设计的拓展迁移部分对学生在课堂形成的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拓宽延伸,让学生从演练中巩固知识,强化体验,同时提高鉴赏能力。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实实在在落实学生的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重要内容的识记与掌握,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拓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古文化。在《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进行检测,具体如图3所示:
这是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巩固知识,强化能力。此外,蒲松龄所写的《狼》共有三则,这三则成一体系课文选取了第二则。因此,通过学案,教师将余下的两则呈现给学生,问“蒲松龄所作《狼》共3则,请阅读余下两则,说说文中狼的本性以及作者对狼的评价态度。”进行了拓展迁移:
四、小结
在实地教学《狼》这一课堂上,在这40分钟内,充分挥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学习,利用注释工具自主疏通文义,疏通情节,再加上小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解决个别字词句的理解;理清屠户与狼的活动与心理及其形象的把握,最终理解故事的寓意,把握文章主旨;通过检测强化了能力与拓展迁移。并且,在课堂上,学生反应热烈,课堂参与度高,在短短的5分钟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能够表格背诵文中两个相连的自然段,其中一名学生更是把全文二百余字的文章通篇背诵下来,无一错漏。
本文以“学案导学”法为理论依据,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学案导学”法符合学生“感知—认识—迁移”的认知规律,改变“满堂灌”的文言文教学窘况,是一种高效的、值得尝试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9.
[2]肖学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4):4-6.
[3]林艺璇.“学案导学”法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2013(06):12
[4] 吕小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庄子选读<尊生>》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2)
[5]王荣生.文言文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