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锻炼能力。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如何上好练习课有效的方法,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应该更深入地探究和不断学习,争取让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学策略
在“双减”政策的推行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使数学教师更具有挑战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讲练结合是课堂的主打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显得单调、乏味,不利于学生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改进势在必行,教师倡导“下课堂练习之笔 促学生课堂如神 ”。如何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让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原则
练习课不能以学生会做了多少道题为目标,而应该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要通过练习和复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结构化,解题能力有所提升。
练习课的题目设计一定要有层次,要关注所有学生思维活动状态,不能让课堂变成优生展示的舞台。
数学老师要注重学生的作业反馈,合理利用易错题设计练习课的基础题型和变式练习。
要想上好一节练习课,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学情,通过变式练习、对比练习,凸显知识的本质。练习课要以夯实基础,熟练运用,提升能力,拓展延伸为根本目标。同时师生也要善于在题型的变式中感受现场生成,在纠错反馈对比中提炼解题方法,既要有增量更要有“增亮”。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提升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术 灵活开展练习课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高效的练习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更加积极地思考、探索、实践,争取把练习课上得更加扎实、有效。例如,教师教《百分数的应用练习》一课时,可以结合“海大云平台”反馈的数据,分析学生课前小测掌握情况,集中讲解错误率高的题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设计模块化专项练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习题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题可做,增强学生自信心。课堂中,借助小组合作,由小组长统计组内同学做题情况,掌握每道练习题的全班通过率,及时讲解订正,讲题时,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依托“海大云平台”的投影和画板等辅助功能圈画讲解,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化。
(二)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
练习,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相关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用好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建立良好的数学结构,教师可以设置情境上好练习课。例如,教师继续《7.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本节课借助“熊二”考孩子们算题、“帮助小兔子采蘑菇”“小蝴蝶也来凑热闹”等有趣的事例设计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助人为乐的思想。并设计“由6×7你想到了什么?”这个主问题,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沟通乘法与加法、乘法口诀的联系,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开展练习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开展《长方形 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本节课引领学生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做一些围绕公式的一些练习。学生通过系统的引导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一些遗忘的地方也能及时地查缺补漏,本节课作为练习课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很好地重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长方形和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来进行解答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结合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来和题目进行一一对应。
(四)游戏练习 趣味课堂
练习课主要以练习为主,但又不局限于练习。要想上好练习课,不显得过于枯燥,这需要教师以其应有的教学智慧来展开教学。如何上一节精彩的练习课呢?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教学,例如,教师开展《推理》练习课,教师用闯关游戏贯穿整节课,让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拉开本节课的序幕。接着第一关:请你判一判。第二关:连一连。第三关:神探出击。第四关:神秘暗号。课堂设计的推理练习题型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最后是一个开宝箱环节、这个环节很好地把整节课的内容串联了起来,让这节课有始有终,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节练习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口答、讨论、板演等多种方式完成了课堂练习的任务,达到了让学生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分层练习 提质增效
练习是数学课上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设计并实施好练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可以考虑设计练习题组。通过题组让学生理解一类题的解题思路并进行沟通对比。题组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升。
为了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可以开展相对应的训练课,在训练课后可以再配上相同类型的作业课,最终以“组合拳”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升能力,减轻家庭课业负担。
参考文献:
[1]汤卫新.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与实施[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9,(2):93,92.
[2]李兆民.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原则及阶段[J].学周刊A版,20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