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立足语文课堂,吹响红色基因传承号角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将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育中更好渗透红色教育浅谈一点想法。

【关键词】红色基因;传承;语文教学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百年风雨,岁月峥嵘。伟大的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顽强拼搏,带来了如今的岁月静好,带来了新中国巨龙般的腾飞。“红色基因”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将“红色血液”注入课堂,沁入学生的大脑,使其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主力军。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红色教育的渗透呢?

一、整合教材资源,凸显红色基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红色资源:一是显性红色资源。显性红色资源是以优秀革命精神为载体,向我们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比如《老山界》体现的是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谁是最可爱的人》《白杨礼赞》《纪念白求恩》《回延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现的是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驿路梨花》歌颂的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飞天凌空》体现中国勇于拼搏的“奥运精神”,《太空一日》体现中国敢于探索的“航天航空精神”;《一着惊海天》体现中国开拓创新的精神等。这些作品带有明显的红色印记,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孩子的心灵,自然是能够凸显红色基因的教材资源。二是隐性红色资源。隐形红色资源需要教师挖掘蕴含其中的红色印记。比如杜甫、范仲淹、鲁迅等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比如闻一多、文天祥等为家国天下视死如归、慷慨赴死的感人事迹,又比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懈奋斗的英雄人物和故事等。这些作品突破时空限制,虽体裁各异,但蕴含在作品中的核心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它们彰显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代的脉搏,而且有助于学生体会不同时代的主流精神,更重要的是,它们能让学生领悟到精神文化内在的传承与发展,包含着对于人民百姓的慈悲与关爱,对于祖国的热爱与责任,对于社会的担当与奉献等,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应该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历经艰险也不会磨灭,而且必须永远传承下去。

在对教材中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时,可以有两种思路。

第一,以人物为中心,把相关的文章进行整合串联,进而更加深刻全面理解爱国志士的情怀。诗圣杜甫心系家国天下,以往教学操作都是对文本进行单篇教学,这会导致学生对作家作品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和把握。在教授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时,笔者尝试把初中三年教材中杜甫的作品进行整合梳理,发现其作品《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月夜忆舍弟》等诗歌都反映诗人对于现实的反思,表达的皆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样的整合让学生对杜甫心系天下家国的情怀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讲授鲁迅作品时把初中三年的篇目进行整合,在整合中感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不屈,也从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体会其伟大的爱国精神;把《最后一次演讲》《说和做》进行整合,深切体会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人物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历程中闪耀的星星,其精神力量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二,以精神内涵为纲,把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反映同一内容的作品进行整合,让学生对精神传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讲到理想信念时,可以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最后一次演讲》《邓稼先》《太空一日》等作品进行整合。其中有对守护边疆保家卫国的执着,有为民主为革命而慷慨赴死、矢志不渝的坚定决心,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忘我奉献,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虽然年代不同,事件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这种坚守也是红色基因传承与发展的表现。在整合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从古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这便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二、讲好中国故事,根植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义务教育课程课标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红色基因的传承,重点在于如何讲好红色故事。除了教材中的故事,笔者还会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串讲那个建设祖国、骄阳似火年代的故事及其精神。曾经,有像邓稼先、钱学森等爱国学子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毅然选择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依然有大批像黄大年等科学家为建设祖国而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之中。曾经,为了劳苦大众能够过上好日子,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地战斗,只为换取我们的幸福生活;今天,当灾难、疫情来临的时候,党员先锋模范、医护人员用血肉之躯为人民铺就一条生命通道……每一个故事都含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精神的种子,在不同时代生根、发芽、绽放,但其中的红色基因是一脉相承的。

《太空一日》讲述的是杨利伟进入太空的所见所感,笔者补充了神舟十二号、十三号飞船升空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为祖国日益强大而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可感受到这种智慧坚毅与中国航天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在讲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时,笔者会将其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联系,让同学们观看疫情期间,党员医护人员、党员志愿者、党员社区工作者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担当。《孟子三章》中讲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笔者联系华为企业、孟晚舟女士的事件加深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面对美西方恶意打压和制裁威胁,孟晚舟女士淡定从容,不卑不亢,华为企业不惧打压,决不后退。通过热点事件的引入让学生知道在民族大义、国家利益面前,勇于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笔者会着重强调“中国脊梁”。通过问题设置,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课堂分享。当今的中国脊梁有哪些人:为让国人远离饥饿一生专注于田畴的耕耘者袁隆平院士;在非典和新冠疫情中挂帅出征,勇敢逆行的钟南山院士;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等等。学生讲授着脊梁的故事,感受到人物的精神魅力,也深切体会在伟大民族精神鼓舞下,中国人民面对大灾大难能化危为安,就是因为中国脊梁屹立不倒。只有把能够让国人为之自豪的故事深深地埋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激发起他们爱党、爱国之心。

三、内化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课本中的中国故事,深深吸引着学生、感动着学生。那么如何将精神力量外化为实际行动?笔者尝试将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活动的课堂”,将传承红色基因和学校活动紧密相连,从而使之外化为积极的行动。

结合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家国天下,举办爱国故事会、爱国朗诵会激发情感、陶冶心灵,让学生从中汲取力量。在课外活动中,笔者通过寒暑假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观看富有启迪意义的党史国史军史爱国影剧(如《长津湖》《集结号》《觉醒时代》等),并撰写影评或者观后感,以此加深对影片及党史国史军史的理解,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影片中浓烈厚重的家国情怀,引领他们向党团组织靠拢。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观红色基地(比如广州农讲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等)并制作手抄报,让红色基因教育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都融合在实践活动中。这些都有利于学生铭记历史,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位作家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暂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耀眼,然后交给下一代。作为党员语文老师,做好红色基因传承,我们责无旁贷,虽任重而道远,必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洁.讲中国故事,传红色基因[J].教育时代(1).

[2]马之军.培植家国情怀,传红色基因[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21(1).

[3]潘建平.用统编教材,植红色基因[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No.22021(30).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